東西,我只是我自己,我自己!’《宗教經驗種種》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版上冊第8頁。只注意共相,否定了事物的個體性。同理,當我們說這個人是一個黑人或白人時,我們就已經給他歸了類,完成了一個抽象操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把他作為一個獨特的完整的人的可能性了。詳見《存在心理學探索》第116—117頁。在這一點上,成人的眼光不如兒童,兒童的知覺尚未被汙染,他們有天真的眼睛,當他們看見某種東西時,就好像是第一次所見,並能以驚奇的眼光凝視物件,考察它的方方面面,接受它的全部屬性。對他們來說,陌生物件的某一屬性並不比其他屬性更重要。對於成人來說,如果他能阻止抽象、分類、命名、比較和聯絡,他就能看到更多的東西,如同兒童一樣,這就是審美知覺。。 最好的txt下載網

4 天才是純粹客觀性(3)

叔本華特別注意到天才的孩子氣性格。其實,天才就是還能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的人。對兒童來說,“充裕的認識能力超過了意欲的需要,由此導致純粹認識活動佔據了優勢。事實上每個小孩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天才,而每個天才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孩子。”又說,“每一個天才就已經是一個大小孩子了,因為他審視這一世界就像審視某樣奇特、陌生的東西,……他是懷著一種純粹客觀的興趣。”而平常人則不然,“平常人的興趣只是出於自己的個人利益。”他們只看到對他們有利有用的東西。“誰要是在其一生中,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保持像一個大小孩,而是成了一個嚴肅認真、冷靜、現實,成熟老練,明智和理性的人,那麼,這個人可能是世上一個有用、能幹的公民,但他卻永遠不會是一個天才。”而“具有天才稟賦的人多多少少在生活中成了無用的人。事實上,這種人的行為有時候使我們想起來瘋癲”。因為“人們通常觀察到的天才與瘋癲之間的相似之處,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智力和意欲的分離——這是天才的本質”。(以上引文均見《叔本華思想隨筆·論天才》)就天才的本質——智力與意欲分離的問題,叔本華在《論天才》一文中曾反覆予以強調。他一則曰:“意欲只引向個人的目的,而一旦帶有個人的目的,藝術詩歌或者哲學就永遠不會受到嚴肅認真的對待。”“只有智力脫離了意欲及其所有目的、打算的控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活動時,我們才具備了認真創作的能力。”再則曰:“只有當一個人處於純粹認知的狀態,當他完全脫離了自己的意欲及其目標……他才可以純粹地直觀事物。”但“人們通常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一般來說,他們沒有能力獲得對事物純粹客觀的認識——而這正是這種能力造就了藝術家的天賦本領”。三則曰:“天才的認識方式,在本質上脫離了所有意欲活動以及與意欲活動有關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天才創作的作品,並不出於某一目的,或人的主觀隨意,天才在創作作品時其實受著一種本能必然性的指引,人們所說的才思泉湧,靈光乍現,迷醉狂喜的瞬間等等,其含意不是別的,而是當智力暫時獲得了自由,不用為意欲效勞的時候……這時智力變得至為純淨,它成了反映這一世界的一面清晰的鏡子。”四則曰:“天才為了客觀的目標而犧牲了個人的安樂。天才這樣做也是身不由己的。因為客觀的目標才是他的關注所在。”而“追求純粹客觀的目的,而不是謀取個人利益的人,才是偉大的。哪怕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目的受到了人們的誤解,哪怕這一目的因此緣故變成一種過錯或者罪過,這種人仍然是偉大的。他並沒有謀取自身利益——就憑這一點,那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偉大的了。相比之下,所謂指向個人目的的行為和努力都是渺小的”。

詹姆士也有關於純粹世界的論述,同樣值得我們重視。他也深感“我們私人的實際上的利益的要求,弄得我們對一切其他事物那麼樣盲目,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