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國進入戰國,諸侯都稱王,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開始出戰“八陣”。而後,中國進入字詞雙音節時代,人們嫌“三陣五陣”叫起來不夠威風,於是就在這些字後又新增了一些詞彙,比如把“三陣”稱之為“三才陣”、“三星陣”; “五陣”稱之為“五行陣”;“八陣”稱之為“八卦陣”等等。
趙武現在擺的就是三陣,後世人也許要把他擺的這種陣,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陣”。但在春秋時代,這個陣勢就被簡單的稱之為“三陣”。其左翼稱之為“左矩”,右翼稱之為“右矩”,左右矩連同中軍,構成的是方方正正的三個攻擊陣型,士兵排列成整齊的隊形沿著汾河右岸緩緩的向前推進。
趙武打算打一場騎兵戰爭。他左右翼是騎兵,中間是厚厚實實的步兵。簡單,有時候也是一種美。
所謂“箕河”是趙武他們隨便稱呼的。大戎小戎從晉國學會了農耕技術,他們主要的農田在箕。這裡有許多小河叉,水量充沛使得他們無需澆灌,農作物便自然生長。幾條分支的河岔構成一塊形似簸箕的區域,故稱“箕河”。
大戎的國君便把自己的王庭設在此處。王庭前那條最大的河岔成了大戎的水源地。如今,大戎小戎集結在一起,他們依靠河道,砌土為壘,削木為兵,決心狠狠的教訓一下趙氏侵略者。
隔著河道,趙武眺望河對面的戎兵。此時恰好是清晨,河岸上的溼氣形成一道薄霧,將戎人遠處的營地隱藏在白茫茫之中,目力所及處,只能看到一堆堆營壘。河岸邊,無數的戎人三三兩兩的蹲在地上,手裡持著長弓,做出警戒的姿態。這些戎人弓手前面是倒臥的馬。常常有一個戎人蹲在馬頭前,用手輕按著馬頭,防止馬跳起來。
師偃指點著河岸上星羅棋佈的戎人弓手,向趙武解釋:“這是戎人常用的戰術,他們單騎走馬進行騷擾,遇到我們計程車兵,就讓馬到臥下來,而後騎馬的人蹲在馬後,用馬身作為掩體,向我方射擊。因為戰馬身材高大,戰車突進過去,駕車的馬會自覺的躲開這些倒臥的馬,並從兩馬之間的縫隙穿過。此時,蹲在馬身後面的弓手就會射擊我們戰車上的甲士。在這種戰術下,我們駕車的勇士常常傷亡慘重。萬一我方用步兵先攻,躲藏在馬後面的戎人弓手會用戰馬做掩護,阻殺我們步兵的攻擊。戎人的戰馬群常常環繞自己的營地一圈,使得我們無法對之下手攻擊。以前我們與戎人交戰,常常吃虧,就是因為破解不了戎人這一戰術。”
趙武好奇的反問:“戎人一直用這種戰術,我們居然一直不能破解?”
第八十四章春秋人的英雄情結
師偃苦笑點頭。
趙武低聲都囔:“奇怪,遊牧民族雖然騎馬,卻喜歡用步兵方式與我們交戰,他們所謂的騎馬,只是利用馬的移動速度。而與此相反的是,我趙氏卻要用純粹騎兵跟他們作戰,難怪趙武靈王在一百年後,能用騎兵把他們追殺數千裡。”
趙武的低聲嘟囔沒人聽清。他的車右林虎躍躍欲試:“主,我林虎(林胡)多年沒有在這片大草原上賓士了,請允許我擔任左矩的“徹頭”。我覺得武士昆箭術高明,主還是調回身邊保護自己為好。至於我,除了一把子笨力氣,沒什麼特長,所以衝鋒陷陣的事情還是由我來。”
趙武點了點頭,師偃馬上從身上取出竹符,遞給林虎,吩咐:“右矩最先攻擊!虎,你在趙家這麼多年了,也該清楚趙家的軍令,一定要聽令行事。”
林虎興奮的接過竹符,催馬奔向了左矩。不一會兒,武士昆替換回來,他擰著眉望著戎人的陣地說:“不好辦啊!這樣的陣地,除非利用弓弩的掩射,一個個拔除對方的據點,但這麼做既花費工夫,又耗時間。”
對面的戎人發出一聲歡呼,三兩個戎人騎著馬進入了河道,開始向對面的趙軍走來,這是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