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春秋時,人們的詞彙量少,“致師”這個詞同時有三種含義,一種是派出勇士去敵人陣前挑釁,並趁機攻入敵軍營地,以此顯示本方士兵的勇氣;另一種“致師”則是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由本方派出猛士與敵方猛將進行單挑,尋機逼迫對方最勇猛的軍隊退出戰鬥;最後,則純是文官“致師”,它的意思是:檢閱對方軍隊,衡量彼此勢力,決定是否投降。
前兩種“致師”其含義都是一個意思:我要單挑。第一種致師是:幾個勇士“單挑”敵人全軍。但這種單挑常常帶有偷襲性質;第二種“單挑”通常是王牌對王牌,顯得堂皇而溫文有禮。
三名戎人勇士已經走到河中央,趙武趕緊指點著三名戎人勇士,回頭命令武鮒:“記住對方行走的路線,那地方一定水淺,既然他們的馬可以過河,我們的馬也能過河。”
說完,趙武又拍拍潘黨的肩膀,下令:“給我射死他們。”潘黨鄙夷的看了趙武一眼:“人家是來致師的,你總得讓他們登岸吧!”
師偃也堅決反對:“戎人的虛實我們還不知道,觀察這三名勇士,正好可以衡量戎人的戰鬥力。主上,請光明正大一點。”
趙武一撇嘴:“你們聽說了嗎?吳楚之戰中,楚國的重甲步兵被吳國伏擊,全體覆滅,連大將都被活捉,這說明什麼?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我們必須順應這個時代啊!”
潘黨扭過身去,不理會趙武的嘮叨。師偃則假裝沒聽到,他下令:“前鋒退後五十步,讓戎人的勇士登岸。”
趙武眼睛一亮,馬上又說:“師偃,你在這裡跟戎人談判,相持越久越好,我帶全部騎兵從河岸上游繞過去,直接突擊戎人的營地。
英觸抽出劍來,虛空飛舞了一下:“主,我留在這裡照看。在下學劍多年,很想知道戎人有什麼了不得的劍術,請允許我致師。”
師偃馬上答應:“英觸留在這裡正好,萬一戎人武士有什麼傑出之處,英觸出面也好遏制他們。”
趙武遺憾的嘆了口氣,扭頭望向衛敏,衛敏神態扭捏:“主,我也想留在這,萬一英觸有什麼失手,有我在,可以發箭支援。”
趙武理解春秋人的英雄情結。戎人派來三名武士挑戰,英觸與衛敏想留在正面,準備狠狠的教訓一下來挑戰的狂妄之徒,這是出於春秋人對英雄的崇拜。
幸好,這兩人不願跟隨趙武“偷襲”,其他人無可選擇,他們要麼是趙氏的家族武士,要麼被趙武手裡捏得把柄太多,不敢反抗。比如武士昆,便很不滿意的收起弓箭,一邊尾隨趙武,一邊嘟囔:“沒意思,原本我想在左矩打個痛快,沒想到你把自己的小命看得比整個左矩還重,寧肯讓林虎那個莽漢帶領衝擊,也要調我回來保護你。這下子我又看不到戎人“致師”了。中原人“致師”我倒是常見,不過郢都是用戰車進行突擊,至於單騎走馬怎麼單挑,我真想見識一番啊!”
趙武笑嘻嘻:“你馬上就會見識到。你會見到兩千騎兵的突擊!論起來,我們也是去致師的,不過我向來喜歡用人多欺負人少,戎人派三個人來致師,那是他們窮困,拿不出太多的人來;我財大氣粗,就派兩千人去“致師”又怎麼樣?誰敢指責我?”
武士昆想了想,答:“如果這也算“致師”的話,請允許我帶領頭徹。”趙武笑了:“沒問題,你就是頭徹。”趙武的頭徹跟別的家族也有不同。
一般來說,春秋時的頭徹是一個旅的兵力成徹行進行波浪式進攻。但趙武的頭徹追求的是寬大的突擊正面,他用了整整一個旅,而且隊伍裡沒有第二徹。他把五百重騎兵排成一個攻擊橫排,一次性全投入戰鬥中。
深感上當的武士昆嘟著嘴,看著重騎兵們依次進入戰鬥佇列。剛剛渡過小河的騎兵們在渡河時並沒有穿鎧甲,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