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類的面目則會變得殘忍和猙獰,如同德國的法西斯一般。

不過,在人群中,仍舊存在善良人士。比如有的異性戀者就不歧視同性戀者,反而予以理解和支援;有的同性戀者就不歧視不男不女的人,反而予以理解和支援。

我想說的是,從這類人士身上,我才看到了人類的希望,才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相反,如果人類對自己的一部分同類可以做到殘忍而又心安理得,那麼人類這個物種便毫無可愛之處,如果它從世界上滅絕,也不值得惋惜。

對他人的友愛與幫助,在我看來,是人類的全部的美德。有了這樣的人存在,人類才有希望。

剛才的話題有點扯遠了,但它並未跑題。它討論的是相關問題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那麼,具體到不男不女問題,他是否有表達自己的權利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這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我倒想問問,男人應該像男人;女人應該像女人;這是誰定的標準?誰又有這樣的資格定這種標準?

當然,有些男人欣賞男性的陽剛,想要透過努力擁有這樣的男性氣質;有些女性喜歡女人的溫柔,想要透過學習獲得這樣的女性氣質。這些都是應當被尊重的。但是,在社會中還有這樣兩類人。他們是男人,但卻認同女性氣質,在性格和行動上像女人;她們是女人,但卻認同男性氣質,在性格和行動上像男人。他們是同樣應當被尊重的。這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那群不男不女的人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卻不斷受到著來自他人的傷害。當然,有很多人會講,看到他們的樣子心裡就不爽,就是想罵他們。這實際上是文化因素造成的,想要一下子變過來,的確不是很容易。用李銀河的話來講,叫文化滯後(culture lack),就是說,社會發展了,但是文化還要滯後一段時間。李經常用這一理論解釋許多社會問題。在筆者看來,這一理論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適用的。比如清朝男人都梳著長長的辮子。如果哪位成年男子沒留辮子,人們肯定也看著十分不爽,各種各樣的責罵也就會紛至沓來。人們肯定會想方設法也要讓他把辮子留出來。現在的人們漫罵著不男不女的人,所做的事情與清朝人是一樣的。

前文中,筆者還曾提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性戀人群是不是一群不男不女的人。

有關這個問題,同性戀圈子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一群同性戀舉行聚會,有男同性戀者、也有女同性戀者。他們與她們各自分為一組,男同性戀們在一樓吃飯;女同性戀者們在二樓吃飯。過一段時間後,飯店老闆開始納悶了,一樓的那些男子們各個彬彬有禮,而且只要飲料、不要酒,飯桌上也乾淨得一絲不苟;而二樓的女子們各個五大三粗,卻不要飲料,只要酒,而且還在吃飯期間因為言語不合撕打起來,摔壞了不少酒瓶。這個故事或許說明,同性戀者的氣質有點長反了。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可以不必當真。要說清楚這件事,得拿出真憑實據。其實,有關同性戀氣質的問題,早有學者做過研究,不論中外。

貝爾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者在童年期存在性別認同錯誤,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遊戲等。有42%的同性戀者和的異性戀者喜歡女性玩伴;有29%的同性戀者和的異性戀者被人認為女氣。(28)

另外,根據國內學者張北川曾對1100名男同性戀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男同性戀的兒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