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兵部侍郎吳寧是于謙的部下,為于謙親自選定女婿,後來安葬于謙。這些忠義的舉動都說明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殺戮能夠滅絕的!

明英宗朱祁鎮殺害於謙是天理不容的一件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冤殺,和趙構殺害岳飛、朱由檢殺害袁崇煥都同出一轍,被歷史所不容,被正義所不容!

于謙死後,歸葬西湖,後人有詩:有賴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說:“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後人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抗擊侵略者,在民族、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于謙的公而忘私的大義風格和品格:據浙江人屠隆記載,于謙事前知道石亨等人的密謀,那時候,軍隊都在於謙的掌握之中,于謙只要一聲號令,徐有貞、石亨頓時化為烏有,可是,于謙說:“顧念身一舉事,家門可保,而兩宮不全;身死則禍止一身,而兩宮得全。”功則歸人,禍則歸己,大公忘私,大義凜然!

成化二年,明憲宗迫於人民的呼喊和朝野的壓力,給於謙平反,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有司歲時致祭。萬曆中,改諡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絕。祭文稱:“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一時天下人心稍稍平復。

于謙被殺,可能始終是英宗心中不可解開的一個心結。英宗復位後,陳汝言繼于謙為兵部尚書,不到一年,因事獲罪,抄家時繳獲贓物鉅萬。英宗召大臣去看,很傷心地說:“于謙在景泰朝深受重用,死的時候卻家貧如洗。陳汝言貪得也太多了吧!”于謙抄家之時,家無餘貲,只有正門鎖得緊緊,開啟一看,卻都是景帝所賜的蟒衣和寶劍。故而英宗如此感嘆。于謙詩文亦佳,《石灰吟》被認為是他人生的寫照:“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死了以後,蒙古又開始屢屢騷擾明朝北方邊境,英宗計無所出,只是憂心不已。有一天,恭順侯吳謹趁機在旁進言:“如果於謙還活著的話,一定不會讓敵人如此猖狂。”英宗聽了,默默無語,也不怪罪吳謹,想必其內心肯定會起波瀾的吧!

石亨因擁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賞賜,由武清侯升為忠國公,食祿1500石。本來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時讓他代行祭祀大禮的。沒想到他卻趁機發動了這場政變。

而景泰皇帝則在二月初一被廢為郕王,還居西內。這時候,有個笑話,因為朱祁鎮復位心切,正月十七宣佈復位,可是,他忘了廢掉朱祁鈺,一時間,居然有了倆皇帝,只好在下月下旨廢掉朱祁鈺。朱祁鈺被廢以後不久就死了,對於他的死因,明史上只說是薨。據考證:是朱祁鎮派太監蔣安用布帛給勒死的,這件事在明朝就很是被大家所堅信,包括明憲宗朱見深,只是因為英宗的面子不可能公佈罷了。另有一個旁證也可以說明問題:

景泰的皇后汪氏反對易儲,被景泰廢掉,明英宗本人一向不贊成殉葬,他也是明皇族第一個廢除殉葬制度的皇帝,然而,當景泰死後,英宗不僅不感謝這位當年保護他兒子的弟媳汪氏,反而下令汪氏殉葬。這件事遭到錢皇后和見深的一致反對,連孫太后也出面干預,這樣,朱祁鎮才放棄。從這件事看,對待汪氏尚且如此,對待景泰那就不難理解了。何況自古以來,為了皇權,弟殺兄、子殺父都比比皆是,這又何足為奇呢?

朱祁鈺死後很是淒涼,史稱:諡曰戾。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給武成中衛軍二百戶守護。

直到朱見深做了皇帝以後,才給這位實際對明王朝有過大功的叔叔平反,這也是明憲宗一生做的第二件也是最後一件漂亮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