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和阮忠樞等人商議,決定以美洲銀行的黃金儲備為基礎,行新貨幣。為此,王辰浩請來國內的一批貨幣專家討論包括張嘉欺、宋漢章、葉景揆、陳〖錦〗濤和王克敏等國內銀行金融業專家們,以及美洲銀行葛登爾給王辰浩請來的國際金融顧問精棋,一起著手研究新版貨幣事宜。
“先不說國朝其他諸省的貨幣有多麼雜亂!單說直隸就有十幾個錢莊和外國銀行行的錢幣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更是七八十種之多!而且貨幣之間的兌換時時刻刻都變化,不但老姓們吃不消,就是商人都不停的在提心吊膽生怕賠了進去!他們錢莊和銀行倒是賺了個夠可是對於政府來說,那是吃了大大的啞巴虧啊!”
王辰浩提出了他的改革初衷,熟知金融問題的張嘉欺、宋漢章等人紛紛表示贊同。
阮忠樞義憤填膺的說道:“不錯!我早就看不慣這些個督撫們中飽sī囊了!他們都是老姓的吸血蟲,只是以前咱人卑言微,說的話還趕不上放個屁有影響力!現在有王大人主事咱不能再眼看著不管了啊!”
眾人對於王辰浩是非常尊敬的,因為他們知道很多時候王辰浩總是站在國家民族大義上的,他們知道王辰浩為這個國家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沒有人能夠像王辰浩付出的那麼多,這也是他們對王辰浩肅然起敬的其中一個原因。
看著眾人期盼的神情,王辰浩笑了笑,說道:“金本位制改革沒有問題,咱們有的是黃金儲備!不過在幣制改革上,直隸的現有的那些個“陋規。等勢力人群,我們如何處理?”
王辰浩認為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錢,也不是有沒有人會改革,而是改革必將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就像光緒的幣制改革面臨各省督撫們的反對一樣。王辰浩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咸豐以來,清政府即想讓面悔崩潰的傳統制錢體制(特別是京師地再)得到恢復。
1887年清政府採取措施,讓臨江臨海各省使用新式機械來鑄造優質錢幣,同時用制錢來徵收一部分厘金和鹽稅,透過海路運送到京師。可是,收支基本不平衡的大規模的制錢行政策未能成功,因此沒有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儘管如此,這項舉措仍成為〖中〗國幣制運營中的新“轉機”它引各省開始單獨鑄造〖中〗國銀元,帶來了“通貨行的地方化”現象。
具體言之,1887年2月,兩廣總督張之洞指出外國銀元不僅在廣東,而且在全國各地都有流通,他以驅逐外國銀元和填補鑄造錢幣所產生的損失為名,奏請利用新式機械來自鑄銀元。得到清政府同意後,廣東於1890年行了銀元。後調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又在1893年獲得了在湖北自鑄銀元的許可,並於1895年開始在湖北行銀元。
甲午戰爭以後,在逐漸活躍的幣制問題討論中,又有人提出擴大銀元鑄造的建議,同時,由於銀元鑄造具有巨大利益,各省都先後開始了銀元鑄造,到1�年為止,奉天、吉林、直隸、江蘇、福建、安微、新疆、湖南、浙江等也都自鑄銀元。各省的銀元鑄造存在著很多問題。
各省所鑄銀元的平sè(重量和純)不一致。1897年吉林鑄造的大銀元(面額1元),重量只有0。6988兩(庫平):1898年直隸北洋機器局所鑄大銀元為0屈口兩:1987年奉天行的大銀元的純是0。845,而湖北的為0。904。
由於各省銀元的平sè不同,這些銀元離開所鑄造的省份進行流通,就會大幅貶值,即使在省內流通,也比墨西哥銀元等外國銀元便宜。
更為嚴重的是,鑄造利益的擴大使得小銀元大量行。大銀元的鑄造利益率只不過為2%左右,但是純為0。82的小銀元的鑄造利益率卻是10%左右,因此各省所鑄造的銀元中面額為二角的小銀元佔了絕大多數。
這樣一來,大銀元和小銀元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