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出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
作為半自動步槍,中華帝國陸軍部對其彈倉容量還嫌太少,要求改進至10發。同時,中華帝國陸軍部大臣段祺瑞在跟帝國皇帝王辰浩談及步槍彈藥時,曾經提出打造屬於中華帝國自主口徑的步槍彈藥,以區別歐美各國的主流彈藥口徑。
以前,中華帝國沒有這種工業能力,無法自己生產獨立型號的彈藥。如今中華帝國工業體系健全了,工藝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行列,因此確實需要一種代表〖中〗國的新式彈藥口徑標準。
在這方面,段祺瑞自然是兩眼mō黑,找不到那款步槍彈口徑適合〖中〗國陸軍。但王辰浩不一樣,他太瞭解未來步槍發展方向了。
歷史上的一戰期間,各國陸軍使用7。92等大威力步槍彈,這種子彈導致步槍重量大,後坐力太強,不容易控制精度,攜帶也過重。一戰過後,各國陸軍認為一戰期間雙方實際交戰距離不超過500米,使用大威力步槍彈實在是浪費,因為士兵的肉眼根本看不清楚500米以外的目標,無法做到精確射擊,基本上都是盲射,100發子彈能有1發命中就燒高香了。於是,一戰後,各國開始使用6。5左右中威力的步槍彈。但是二戰結束後,各國陸軍又發現中威力彈也是浪費,因為打起仗來,士兵基本上很難靜下心來瞄準射擊,基本上是估mō著敵人的方向就開槍,而且雙方真正的有效槍戰距離實際上是在200米至50米之間。為此,二戰後,歐美各國陸軍再次降低了子彈威力,改為小威力近距離殺傷彈,即代表性的北約5。56毫米步槍彈。
王辰浩認為,既然他知道未來槍彈發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向這方面發展。但他也不敢太過jī進改革,萬一一下子將步槍彈口徑過度到小威力彈令帝國陸軍非常不適應,造成戰場失利就不好了。
因此,王辰浩決定循序漸進的改革,只要領先歐美陸軍就可以了。
於是,在王辰浩的建議下,中華帝國第一款制式標準步槍彈6。5毫米中間威力彈,作為中華帝國陸軍不同於歐美陸軍的區別和特點,宣誓中華帝國特sè。
同時,王辰浩做出這種考慮也是符合當前帝國陸軍發展速度的,因為勃朗寧、加蘭德等一批槍械專家們已經設計出來的半自動步槍和輕型機槍,而這種自動火力正是帝國陸軍所必須的裝備。而作為自動火力,顯然大威力步槍彈是不適合的,中威力步槍彈剛剛好。因此,王辰浩在這個時候要去帝國陸軍採用中威力步槍彈,實際上也是為不久之後帝國陸軍裝備衝鋒槍做準備。
當然,很多事情王辰浩都不會直接表明的,他希望作為皇帝要給部下神秘感和崇拜感,只有讓帝國的文武官員們自己經過一番努力探索之後,才發現多年前帝國皇帝就已經指明瞭,那樣他們會更加狂熱的崇拜王辰浩的,更加有利於王辰浩的統治。
對於段祺瑞而言,他從來不去考慮王辰浩所說的到底是否正確,在他的眼裡和心裡,王辰浩說的話永遠都是正確的,必須要執行。因此,段祺瑞爭得王辰浩的意見後,回到陸軍部立即下發了帝國標準制式步槍彈改為6。5×56毫米的命令,其他參選制式步槍彈的口徑全部被取消。
由於6。5這個口徑並不是沒有國家使用,早在1894年時,瑞典還勉強稱得上歐洲強國,作為強國標誌,瑞典軍方仿造成毛瑟型6。5×78毫米步槍彈。但很快瑞典的強國地位一落千丈,被歐美主要強國的制式步槍彈口徑壓制,從此默默無聞。
中華帝國掀起6。5毫米口徑步槍彈,當然也不可以跟瑞典一樣,需要有中華帝國的特sè。於是,中華帝國的6。5毫米步槍彈縮短為56毫米,並增大彈頭弧形半徑為50,2毫米,以改善彈形,增加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