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為23mm,以增加彈頭質量係數及提高存速能力,減短線膛纏距,由原來的毛瑟彈的305毫米縮短為178mm,以提高飛行穩定性。

彈頭為尖頭、錐底、鋼/鉛心複合結構、銅被甲。彈殼為無凸緣式、瓶形。底火為伯丹式。裝藥為雙基扁球藥。

另外,中華帝國的強大鋼鐵產量使得鋼芯彈頭的造價顯著降低,替代銅芯彈頭已經成為可能。於是,中華帝國的制式6。5毫米步槍彈採用鋼/鉛心複合結構彈心,將0,8克硬鋼心直接放入彈頭殼內弧形部,柱狀鉛心放在後面。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加工、裝配比鋼心/鉛套結構簡單。彈頭的鋼心所在位置不嵌入膛線,可減輕對槍管的磨損。重心位置後移,赤道轉動慣量減小,有利提高飛行穩定性。兼顧侵徹和殺傷的雙重作用,命中目標時,由於鋼心不易鐓粗,且受鉛心的慣性力作用而被加速,所以比m98式毛瑟的鉛心彈頭侵徹效果更好。

中華帝國的制式6。5毫米口徑步槍彈,散佈精度非常好,100m距離(r50米,r10米,300m距離r5為

因為使用鋼芯,其穿甲效能非常高,在200米距離上,可穿透中華帝國上一代制式鋼盔;在750米距離上,可擊穿3,5毫米厚的鋼板。

該口徑子彈設計非常成功,成為中華帝國第一款國產自研發的制式步槍子彈,跟中華帝國此時此刻的大國強國地位相符合。

中華帝國的步槍制式口徑改為6。5毫米後,這樣一來,加蘭德設計的m1半自動步槍除了改為彈容十發以外,還得縮小口徑,改為使用6。5×55毫米。

子彈口徑和長度的大幅度縮小,所帶來的關鍵影響就是步槍的重量得以大幅度減輕。

改進後的m1步槍,採用導氣式;迴轉閉鎖式槍機,槍管長度降至610毫米,空槍重量只有3。2公斤,發射中華帝國制式6。5×55毫米步槍彈,彈倉容量10發,交錯式壓彈。子彈初速達到865米/秒,有效射程:750米,片狀準星,覘孔式照門。

刺刀沒有變化,依然使用早先的三稜刺刀,因為三稜刺刀已經成為中華帝國陸軍區別於其他國家陸軍的重要標誌之一。

m1步槍經陸軍測試後,最終透過了平原、山地、島嶼、叢林、沙漠等環境的綜合測試,其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

於是,陸軍部最終批准步槍換裝以m1加蘭德步槍為主,訂購300萬支該型步槍,其中中華帝國陸軍第一軍和皇家禁衛軍率先得到裝備,其他部隊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陸續得到換裝。

步槍是士兵的生命,能夠得到先進的m1步槍,對於帝國陸軍士兵們來說,這是一個福音。而第一軍計程車兵率先換裝了m1式步槍,更是凸顯其優越地位。

作為北洋兵器重工的首席槍械設計師,勃朗寧的m10式自動步槍落選,讓一個新來的加蘭德超過了,這讓他非常的不爽。於是勃朗寧在他設計的m10式自動步槍基礎上,吸取經驗教訓,經過完善設計後,改良成m10式輕機槍。

原先作為自動步槍,m10式重達9公斤,顯然不可能被陸軍青睞。但是作為輕機槍使用的話,這個重量就完全符合帝國陸軍新改革大綱規定的升級班用輕機槍大綱的要求了。

m10式輕機槍原本的口徑為0。30英寸,後改為6。5毫米口徑,重量也降至6。8公斤。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射速大約為550發/分。由裝於機匣下方的容量30發子彈可拆卸彈匣供彈。採用導氣式原理,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方式射擊。

作為自動化的槍械,從m10式開始,氣冷技術已經成熟,從此掀開中華帝國未來在衝鋒槍領域的研製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