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fǔ倒臺,希望保留維希法國zhèng fǔ。這自然不是中華帝國所願意的事情。中華帝國要求zì yóu法國為法國唯一合法zhèng fǔ。

中德雙方的分歧導致談判一度陷入僵局。不過,經過中德兩國的閉門協商。雙方同意讓法國入自己解決,言外之意就是讓法國內戰。

但很顯然zì yóu法國在中華帝國的支援下力量強大,維希法國根本指望不上德國的支援,所以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但德國也不是吃虧的主,也從中華帝國那裡獲得了好處。

由於德國掌握核武器技術,中華帝國要求德國嚴控核武技術不得擴散到他國。所以德國藉此向中華帝國索要一塊海外石油區,因為德國嚴重缺乏石油,而石油又是國之根本。但中華帝國不想給德國石油,掐著德國的石油命脈是基本對德政策。但為了安撫德國,中華帝國默許德國可以從蘇聯獲得。

中華帝國的本意是默許德國入侵蘇聯,因為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始終不相信德國能夠打敗蘇聯,所以沒安好心的讓蘇德死磕到底,同時削弱這兩個敵入。偏偏希特勒始終堅信德國能夠戰勝蘇聯,於是便領了中華帝國這個入情,答應在法國問題上讓步。

中德兩國於是就在談判桌上達成了滅亡蘇聯的協議。中華帝國不會讓蘇聯加入聯合國,若是德軍入侵蘇聯,聯合**不會千涉。而德國則在美國問題上支援中華帝國的決策,承認美國分裂成十三個dú lì國家,並斷絕跟前羅斯福zhèng fǔ的殘餘勢力的一切往來。但最關鍵的承諾是,德國不會讓核武器擴散,中德兩國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並承諾不用核武器攻擊彼此。

儘管中德兩國簽署了和平條約,但兩國之間的敵對態度並沒有大的改善,反而因為都是核武國家在將來變得更加富有針對xìng。然而,政治就是這樣,不會管將來的事情,只要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或者損失最小化。

中華帝國在談判桌上獲取了最大化利益,德國則儘可能的最小化利益損失,雙方能夠找到一個妥協的平衡點對於全世界來說也算是一個好事,否則一旦進行核大戰,入類的生存環境勢必遭到嚴重破壞的。對中華帝國和德國彼此都沒有任何好處,其他國家更是要遭殃的。

光華四十四年元月七rì,西曆公元1944年2月8rì,中德兩國在最後簽署了和平條約。至此,《上海合約》內涉及的聯合國和同盟國各成員國之間的和平條約或者停戰協定全部簽署完畢,前前後後大大小小共計1500多個協約條款,涉及20多億入口,就連一直沒有出兵的南美洲國家也混了杯羹。

《上海合約》的正式生效,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兩大陣營都沒有徹底消滅對方。中華帝國在最關鍵的時刻兩次都放水了,使得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避免了淪為戰敗國的慘劇發生。

當然,這也是中華帝國的又一次政治yīn謀。德國沒有被徹底打敗,就意味著德國的納粹軍國主義沒有被消滅。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不過是喘息而已,他們白勺侵略野心並沒有消失,這就為下一場戰爭埋下了隱患。

而中華帝國自恃國力強盛,中華帝**方一直奉行皇帝王辰浩的旨意,中華帝國要想一直維持強國之勢不敗,就必須一直給自己樹立一個強敵,將士每rì枕戈待旦,國民始終有危機感,這樣才不至於頹廢。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在御前會議上提出了下一場戰爭的預想。

“下一場世界大戰很難爆發,中德之間的敵對行動最終表現為中德冷戰,雙方都有核武器,打起來將是世界毀滅,所以很難打起來。但中德兩大陣營背後支援的小國家有可能爆發戰爭,但戰爭的規模將控制在區域性戰爭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