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洛陽太學在鼎盛時期,曾有師生三萬多人,就算放之後世,也是非常恐怖的一個數字。這所當時全世界最頂級的大學學堂,培育出了王充、張衡、班固、蔡邕等等許多有名的大思想家、學問家,科學家、文學家……
站在已經變成瓦礫和廢墟的太學舊址之上,眾人心情十分沉重。
審配語氣低沉地說道:“董賊未進洛陽之前,整個河南尹有住戶近三十萬,人口高達一百七十多萬。董賊只在洛陽呆了兩年,如今這裡卻成了十室九空,百無餘一。”
曾經到過洛陽太學的郭嘉,也是一臉悲憤地說道:“初平元年,董賊挾持幼帝撤往長安,把洛陽城內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強行劫走,並焚燒宮廟、官府和普通居民的房屋,脅迫洛陽地區數十萬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陽周圍兩百里一片荒蕪凋敝,從此暗無天日。”
從未在人前做詩的劉和,忽然想起前世那位詩聖的名篇,於是情不自禁地吟誦道:
“國破山河在,城秋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燃不休,蒼生淚沾襟。
白髮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詩誦畢,直抒胸臆,眾人只覺新潮起伏激盪,再無言語。
大家當然不會想到這是某個猥瑣傢伙剽竊了後世一代詩聖最偉大的作品,而且還將裡面的一些不合時景和季節的字句做了修改。
劉和倒不是故意想要在人前賣弄自己的詩文,而是觸景生情之下,不由自主的引用了杜甫的《春望》,稍微修改了一些字眼,然後將其變成了《秋望》。雖然有些地方經不起仔細推敲,卻也足夠令大家感到震撼。
誦詩完畢,劉和轉身對眾人說:“今日我在這裡起誓,有生之年,必定恢復洛陽當初盛況,再建太學,讓天下讀書人都能來此感受我泱泱大漢的榮光!”
劉和這一諾,重若千斤,狠狠擊打在了眾人的心坎之上。
第一八二章 李郭叛亂
當劉和率軍進駐洛陽時,李傕和郭汜已經沿路糾集了上萬兵馬,非常順利地透過函谷關,來到了董卓心腹大將牛輔的部隊駐地陝縣。
董卓手下有七位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呂布、李肅、徐榮,在中郎將下面又有校尉李傕、郭汜、樊稠、董旻、董璜、張濟、李蒙、王方等人。牛輔既是董卓的女婿,又在七位中郎將中排號第一,因此控制的兵馬最多,像李傕、郭汜和張濟等校尉,皆為牛輔的手下。
董卓在洛陽被孫堅率軍打敗,退往長安的時候,將涼州軍團的大部分兵力佈置在了長安至洛陽之間,防備虎牢關以東的群雄前來攻打。董卓把主力部隊分為三個兵團,由他的三位中郎將分別率領屯駐在安邑、華陰、澠池一線,而這三個地方都是關東進攻長安的必經之路。其中牛輔屯兵駐守在河東郡的安邑,胡軫屯兵駐守在潼關附近的華陰,董越屯兵駐守在函谷關以西五十里外的澠池。
當時董卓帶往長安的中郎將是呂布和李肅,徐榮則率軍駐守於潼關,段煨率軍駐守於武關。這個時候,李傕、郭汜、張濟三人則跟隨牛輔駐紮在安邑。
後來,丹水民變鬧的動靜很大,董卓得知之後,命令張濟率領一萬五千兵馬前往武關接替了段煨,而段煨則率軍來到華陰,與胡軫一起構成了長安城東部三道防線之中的最後一道。
董卓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正是他帶往長安的兩位中郎將呂布和李肅,最終卻要了他的性命,而他讓胡軫和段煨構築的最後一道防線,卻是在他死後最先向朝廷投降的部隊。
前面已經提及朱儁在河南尹的中牟附近組織了一支義兵,打出了討董卓的旗幟,並一度攻陷洛陽,董卓於是急調屯兵於安邑的牛輔南下陝縣對付朱儁。牛輔到了陝縣之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