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出手下猛將李傕和郭汜東出函谷關,將佔據了洛陽的朱儁打回原形,逃回中牟。
正在這時,董卓在長安被呂布和李肅亂刀砍死。董卓死後,他留下的部將群龍無首,其中段煨、胡軫、徐榮相繼投降朝廷,而牛輔和董越則不肯投降。屯兵澠池的董越急匆匆趕回陝縣找牛輔商議對策,結果卻被多疑善變的牛輔殺死,於是董越的部隊被牛輔吞併,董卓的大部分主力盡歸牛輔之手。
王允誅殺董卓成功之後,派皇甫嵩帶兵攻打郿塢,誅殺董卓全家,當時皇甫嵩帶的是自己的舊兵,不敢用長安城的禁軍,因為這些禁軍多為董卓舊部。王允又給呂布下令,要他派兵攻打駐守在陝縣的牛輔,呂布於是派李肅率軍東出潼關,進攻屯兵於陝縣的牛輔。
當李肅帶著部隊攻打過來時,牛輔手下的兩位猛將郭汜和李傕並不在陝縣,而是奉牛輔之命屯兵在滎陽至京縣一帶。不過牛輔雖然沒有李郭二人替他出戰,但憑藉手中精銳的飛熊軍,依然輕鬆擊敗了李肅。
李肅兵敗回撤至弘農縣境內時,被長安趕來增援的呂布堵住。呂布以他作戰不力為由,斬了李肅。可憐李肅當初勸說呂布反丁原,後來又幫著呂布殺董卓,如今卻成了呂布卸磨殺驢的第一個倒黴鬼。
牛輔打敗了李肅,於是自信心膨脹,也不等郭汜和李傕返回,就帶著部隊向西攻打呂布,結果被整頓好了軍紀的呂布軍打得屁滾尿流,逃回了陝縣。
牛輔覺得自己無法戰勝虓虎呂布,又擔心自己殺死董越的事情敗露之後引起軍中將士不滿,於是收拾金銀珠寶,趁夜棄軍而逃,隨行的胡赤兒眼紅牛輔這些金銀珠寶,便將他殺死,然後將牛輔的頭顱獻給了呂布。
長安以東的戰事打到這裡,看似已經快要落幕。只要呂布率軍前來攻打陝縣,則牛輔留下的部隊必定潰敗,然而這時候李傕和郭汜卻搶先一步趕回了牛輔的部隊駐地!
在某羅和後世的許多記載之中,將李傕和郭汜描述成了只會殺人的莽夫和劊子手,其實卻是大錯,特錯。
李傕、郭汜是董卓麾下最重要的兩名青年將領,雖然當時地位在牛輔、段煨、董越三位中郎將之下,只是擔任校尉,但其能力卻被西涼軍公認數一數二。據《九州春秋》等書記載,當時董卓軍中將領以職位論則董越、牛輔、段煨較高,按名氣說則李傕、郭汜較大,侍中劉艾曾言“孫堅雖時見計,卻不如李傕、郭汜。”
劉艾是《獻帝起居注》的作者,很多史料是靠他這本書傳下來的,他說話自然是有依據的,就是按以往戰績來比較孫堅和李傕、郭汜,而他並沒拿其他人來說事,證明李傕、郭汜確是董軍最強的兩員大將無疑。
李傕此人不僅有謀略,而且口才極好,能言善辯,曾經被董卓派為說客出使反董聯軍的孫堅軍中,遊說孫堅與董卓和親結盟,但被孫堅拒絕。朱儁號稱戡亂三傑,統兵作戰的本事一點不差,卻被李傕率軍打得抱頭逃跑,足見李傕是個有勇有謀之輩。
如果李傕無勇,豈敢作為說客前往敵對的孫堅營中?如果李傕無謀,如何打得過統兵經驗豐富的朱儁?
李傕和郭汜獲知董卓被殺之後,急忙向朝廷遞上奏表,懇請得到赦免,結果王允一句“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將他們的退路徹底堵死。
李傕和郭汜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心都涼了半截,於是打算解散部隊逃回家鄉,結果正在李傕軍中的賈詡勸說二人:“聽長安人議論說王允欲誅盡涼州人,你們如果棄軍單行,則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事到如今,你們還不如率軍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則奉國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
李傕和郭汜採納了賈詡的建議,對麾下士兵們說:“朝廷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