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鮮卑人的生存是巨大的威脅。公孫度雖然號稱遼東王,但他這些年只是忙著與高句麗作戰和攻略東萊之地,卻是無力向北推進,所以生活在遼東地區的鮮卑人並未感受到太大的威脅,而劉和則與公孫度截然不同,他麾下不僅有著百戰不殆的十萬大軍,更是對北方的鮮卑人抱著極大的警惕和仇恨,一旦遼東四郡落入劉和手中,根本用不了幾年。劉和便會對付周邊各個異族,而遼東鮮卑人則是首當其衝。

鑑於如此嚴峻緊迫的形勢,公孫度派到草原上的使者剛剛說出兩家聯手的請求,素利便毫不猶豫地派出三萬騎兵進入公孫度割讓出來的大片區域,看樣子是要再度跟劉和麾下的部隊交手過招,說什麼也要一雪白山大敗之恥。

公孫度從北方草原上引來了鮮卑人這頭餓狼之後,猶自覺得不足,他還同時派人前往國內城聯絡敵對勢力高句麗,不惜讓出玄菟郡北方的高顯和西蓋馬等地給高句麗國,然後換取高句麗的暫時支援。

公孫度派到高句麗王都國內城的使者極力向高句麗國王講述劉和麾下軍隊的兇殘暴虐。陳述遼東落入劉和之手的巨大危害,煽動高句麗國王從西安平方向出兵,繞到沓氏城去,切斷度遼軍的後方退路,沿著鮮于銀在遼東半島上的進軍路線,將這支“入侵”遼東的部隊堵在新昌城內,最終幾方聯手,徹底解決深入到遼東腹地的鮮于銀一部。

漢末的高句麗國主要是由濊貊人和夫餘人組成,然後又吸收了一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國所處的地域橫跨了後世的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朝鮮的北方和韓國的一部分,因此幾個國家的歷史學者皆稱高句麗是發源自本國的原始民族,為此還引起了許多口舌爭議。

不過,最重要的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高句麗國與後來出現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完全不是一個國家。兩者的名稱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高句麗國開始形成的發端是在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漢末期。當時高句麗國的第一任國主是從發源自大小興安陵甚至是更北的夫餘國逃出來的王子**。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之後,高句麗在漢末三國時代已經成為盤踞在大漢東北馬訾水至千山山脈一帶(唐之後改名為鴨綠江)的重要勢力。與北方的夫餘、挹婁、沃沮和朝鮮半島上的穢貘、馬韓、辰韓、弁韓等勢力雜處,而這些勢力則全部受到來自遼東漢人的影響。

高句麗的興盛是在魏晉南北朝那段時期,當時漢族已經被興盛起來的鮮卑族和其他北方遊牧民族逼到了長江以南苟延殘喘。高句麗因此沒有了強大的敵人限制,於是在東北不斷擴張。

高句麗的衰亡則從隋朝的數次征伐開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一句“為中國報子弟之仇”,然後便是大軍源源不斷地湧向東北,終於在公元668年將這個卑鄙狡猾的王朝徹底從歷史版圖上抹去。而後世的許多史料和書籍中總是把隋煬帝的三次東征以及大唐帝國的東征含糊地說成是東征高麗,這卻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高句麗是高句麗,高麗是高麗,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因為這牽涉到後世朝鮮半島上一群棒子們對我中華版圖的貪婪和野心!

高麗王朝是在唐滅宋興的期間也就是公元918年時,在朝鮮半島上由一個叫做王建的人所建立,這個王建跟前文裡面提到的公孫度的手下王建是兩個人。高麗王朝的國都開城在三國時代屬於古國高句麗,所以王建便以高麗作為自己的國號。高麗王朝的版圖當時僅限於朝鮮半島,從建國直至消亡,期間經歷了四百四十餘年,直到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

後世朝鮮半島上的某些民族主義分子,還有一些無恥的歷史學者,不承認高句麗與高麗之間巨大明顯的差別,卻是故意將高句麗與高麗混為一談,只因為古高句麗國在興盛時期曾經佔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