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東北許多地方,甚至連河北環渤海一帶也為其所控制。這些不要臉的傢伙如此無視歷史事實,用心和目的自然十分不純。
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高麗國雖然源名於高句麗,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在領土上有95%以上不重合,語言更是完全不同,而且歷史年代間隔更是超過了250年的巨大差距。
用一句話進行概括: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地方政權,後來為中央王朝唐朝所滅,而高麗則是朝鮮半島上後來出現的一個政權,跟高句麗其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釐清高句麗和高麗,便是要防止某些棒子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華夏的東北領土!
卻說此時的高句麗國王得知遼東發生的巨大變化之後,心中竊喜不已,他覺得這正是染指馬訾水下游之地的絕好機會,一旦高句麗的部隊進入遼東半島,便可以徹底切隸屬於漢朝的樂浪郡與遼東之間的聯絡,為今後侵吞樂浪,進入三韓打下基礎。
此時的樂浪郡,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北,馬訾水以東,轄下設有十數縣,本來屬於幽州最東面的一個郡,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公孫度割據遼東之後,自然是將樂浪郡置於自己的管轄之下。
公孫度接連勾結了遼東鮮卑人和高句麗人之後,便將剩餘的所有兵力沿著襄平的外圍幾座城池進行部署,其中在遼隊城駐守了一萬五千水師,在遼陽部署了兩萬兵馬,在襄平部署了三萬兵馬,想透過這樣的嚴防死守頑抗到底。
公孫度重新構築了外部防線之後,轉身便對內部的不同聲音和異己分子進行嚴肅的清查排除。他派兵將管寧從隱居的地方抓到了襄平,然後將這兩位名士、看管起來,接著又派人前往新昌給鮮于銀傳話,聲稱只要鮮于銀出兵攻打襄平,他便將這兩人處死,以此來要挾鮮于銀。
當初鮮于銀和韓珩假冒身份前來遼東時,曾得到王烈的不少幫助,而劉和對管寧更是有意招攬,如今公孫度卻徹底不顧遼東士人的反對,將這幾人作為擋箭牌和護身符,雖然做法有些卑鄙無恥,卻是正好抓到了鮮于銀的痛腳。
因為關乎三位名士的人身安全,鮮于銀有些投鼠忌器,他急忙派人走海路返回令支向劉和請示下一步的行動。
與此同時,已經完全整合消化了西線公孫度一萬五千多降兵的徐晃和田豫,在率軍翻過醫巫閭山向東挺進時,發現了遼東鮮卑人的蹤跡,醫巫閭山以東四十里的無慮縣城已被鮮卑人所控制,徐晃和田豫的進軍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令支城內,劉和接連收到了鮮于銀和徐晃的報告,對於遼東出現的這些新情況也是有些頭疼。
“奉孝,嚴冬已至,東北氣候寒冷異常,是不是先讓東西兩線的部隊就地防守,等到明年轉暖之後,再做謀劃和打算?”
“度遼軍已經順利完成了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在無後援的情況下,確實不宜再度擴張。後勤司當儘快籌集一批糧草補給送往渝水前線,以免俘獲的那一萬多降兵吃光了徐晃和田豫的存糧。”
“嗯,我這就派人前往西線將徐景山和文宣司的骨幹調至遼東,協助徐晃和田豫就地轉化遼東降兵。至於後勤補充方面,薊城司令署那邊一直在加緊運作,想必不久之後便有大批軍需物資運抵令支,屆時我派孫禮和龍虎衛輕騎營一路護送至渝水前線。”(未完待續。。)
第三七三章 後援趕至
幽州西線的大戰結束之後,劉和帶著郭嘉和田疇等人返回薊城,卻把徐邈留了下來,目的是讓徐邈協助趙雲和張郃整訓從幷州俘虜到幽州的大批袁紹降兵,把各軍在連番大戰之後造成的兵力損失儘快補充回來。
劉和雖然不願意將俘虜到的鮮卑青壯補充到自己的部隊中去,但他從很早以前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