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被烏桓人、鮮卑人和公孫度所控制。
張郃在遼西攻城拔寨之時,冀州境內徐榮軍與麴義部的對峙也告一段落。
在南皮城下碰了一鼻子灰的麴義不甘就此撤回清河境內,因此算計著在漳水以南伏擊前來增援南皮的徐榮軍,但卻未能如願。
劉和麾下部隊作戰時從來不是單打獨鬥,各軍將領在行軍佈陣之前都會與戰場附近的友軍保持聯絡,以此保證聯合對敵的有利態勢。鮮于輔在南皮城下挫敗了麴義的進攻之後,並不是躲在城內沾沾自喜,而是立即派出細作出城偵察麴義部的動向,並且將觀察到的敵情在送回南皮的同時,還送往趕來增援的徐榮部,以便徐榮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對策。
徐榮獲悉南皮的危急已經解除,心裡就不再擔憂和焦急,為了將麴義這支部隊吸引在漳水附近,因此故意減慢了行軍速度,而且幾次做出欲渡漳水南下的姿態,但最終卻是猶猶豫豫的繼續在北岸徘徊。
麴義的部隊就埋伏在北皮城西十里外靠近漳水南岸的地方,他們伸長了脖子等著徐榮軍渡河,結果被忽悠了好幾次都是空歡喜一場。
本來還想臨走之前撈一把的麴義,忽然意識到了不妙,他在這裡算計徐榮,萬一徐榮故意以自己為餌將他吊在漳水南岸,到時候高邑方向派出一支大軍前來斷後,南皮城內的鮮于輔出城助戰,那他反倒成了被圍堵的獵物!
想通了其中厲害,麴義再也不敢託大,急忙率領部隊朝修縣方向撤退。(未完待續。。)
ps: 明天3月最後一天了,還有月票沒投的書友,請你投給《幫爹當軍閥》!
第二五七章 勢在必得大東北
麴義最終能夠率領部隊順利撤回修縣,還得感謝遠在薊城的大公子劉和。如果不是劉和要求冀州暫時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喜歡兵行險招的盧植就會派出太史慈前往南皮圍堵麴義。
以麴義剩餘的兵力,單獨對抗徐榮、鮮于輔或太史慈的一路兵馬尚可,但若是讓他同時對抗這三路兵馬的合擊,就算麴義麾下有先登死士這樣的精銳,同樣難逃一劫。
正如麴義推測的那樣,徐榮確實是在以己為餌將他吊在漳水附近,然後為高邑城內一直未曾出動的太史慈創造圍堵他的機會。既然南皮城已經被鮮于輔穩穩掌控,徐榮便不必急於趕至南皮城下,因而可以站在冀州戰場的全域性來進行思考和應對。
在徐榮看來,顏良軍從冀州撤回幷州之後,高邑城只要有一萬步兵駐守,便可抵禦袁紹五萬以上兵力持續三個月以上的進攻,而高邑城內如今卻有兩萬兵馬,因此完全可以抽調一萬部隊出城圍堵麴義,待解決了麴義一部,再回援高邑也完全來得及。
麴義的部隊在漳水和絳水交匯處的狹長地帶,如果高邑城內派出一軍沿絳水而下,就能徹底堵死他撤回清河國的道路。到時候鮮于輔在東、徐榮在北,太史慈在西南方向,三路部隊就是三萬兵馬,絕對可以將麴義攻打南皮剩餘下來的一萬多兵馬摁死在絳水以北、漳水以南。
劉和之所以要求冀州方面保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卻跟他“先北後南、先東後西”的戰略佈局有關。
幽州的北方是廣袤的草原和荒漠,不僅可以為劉和提供源源不斷的上等戰馬和牛羊,而且還是最佳的練兵場。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然桀驁不馴、生性殘暴,但在聰明善戰的漢人眼裡不過就是難纏一些的對手,當初的匈奴人比現在的鮮卑人和烏桓人還要兇猛,一樣被衛青和霍去病率領的大軍打得豕突狼奔,遷徙逃亡。事實證明。只要漢人政權沒有陷入內耗,北方的遊牧民族根本就不足為懼。
不提完全掌控,只要劉和能夠左右幽州以北的局勢,他就可以透過互市的方式換回需要的馬匹和牛羊,進一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提高幽州的農業產量,提高民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