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身體素質。
馬匹可以充作騎兵的坐騎,可以馱運貨物,可以下地拉犁;牛可以馴化養做耕牛,也可以用來食肉。牛筋更是製造高強度弓弩的核心材料,牛皮則是製造甲冑和大型攻城器械的材料;羊可以取毛制氈,可以取皮製衣,可以取奶飲用,還可以直接食肉。
幽州的東面是資源富饒的東北地區,那裡不僅盛產各種珍貴木材和上等的獸皮藥材,更有幾處便於淺層挖掘的大型鐵礦和煤炭,更有一大片土質肥沃、水利方便、足以養活大漢全部人口如今卻幾乎是無人耕種的黑土地!
後世某島國竊據東北之後,曾經在撫順和本溪等生產煤鐵的地區連續挖掘了數十年。然後再用巨輪將海量的資源運回本土填海,就算這樣也沒有將這些地方的資源掏空,可見那裡的煤炭和鐵礦石之豐富易採。
劉和雖然不是學工科出身,但也懂得煤炭和鋼鐵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所以資源富饒的大東北地區無論如何也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幽州東北如今被公孫度勢力所佔據,在公孫度勢力的東面有高句麗國,北面則是夫餘國,更加東北的地方則有尚處於原始社會形態的挹婁、沃沮部落。在朝鮮半島樂浪郡的東南方向則有穢貘、馬韓、弁韓、辰韓等國家和部落。
劉和的計劃是先將遼東公孫度的勢力消滅。進一步壯大自己,然後採取清剿與安撫並行的策略不斷在東北進行擴張,最終將北方這些看似落後卻危險極大的民族全部同化或者清除。使得漢人的足跡可以遍佈弱水兩岸。
經略大東北將會是一個極其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至少需要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劉和需要從公孫度手中奪回現有的大漢疆域,這樣既能消除東北方向這個巨大隱患,從此不再擔心腹背受敵,而且還可以為劉和南下爭奪天下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援。藉助於海上輸運通道的方便快捷,劉和可以非常容易的將環渤海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
第二步,劉和將戰略重心從幽州向黃河以南轉移,向幷州以西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劉和需要先將袁紹趕出冀州,繼而再將袁紹消滅在幷州,實現完全控制黃河以北的戰略意圖。此在期間,北方的鮮卑人將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需要劉和組建一支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來阻止鮮卑人的南下。
等到劉和在黃河以北發展穩固之後,便是渡過黃河與中原勢力進行大戰,一口氣打到長江邊上,然後繼續渡江作戰、入蜀作戰,從而徹底結束大漢內部軍閥割據的局面。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間東北方向仍以固守為主。
第三步,大漢內部各種勢力全部被清除乾淨,中央王朝的權力徹底鞏固下來,劉和此時便可以採取強制的辦法從中原人口密集之地遷徙至少五百萬以上的人口前往東北地區,從此完全佔據東北,徹底遏制其他民族發展。
歷史上對漢人政權威脅最大的遊牧民族皆出自東北,跟商周時期的肅慎族不無關係。劉和懶得去管東胡人、夫餘人、挹婁人、高句麗人、沃沮人、穢貘人、三韓人祖上都有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就認準了一點:今後想要真正的安寧和平,那就必須將大東北地區完全掌控在漢人手中!
為了積蓄力量對付遼東公孫度,同時也是為了穩定北方戰線,在兵力吃緊的情況下,劉和暫時不願與袁紹發生激烈的大戰,耗損己方兵力,因此冀州的戰事最終沒有擴大,只是以兩場僵持和一場城池攻防戰而暫告結束。
袁紹見幽州之事已不可為,冀州方面又有盧植這個礙眼老頭從中作梗。也是沒有便宜可沾,便採納了田豐的建議,將部隊收縮到趙國南部、大陸澤以南和清河國內,從此由戰略進攻的態勢轉為戰略防守。
攻與守不過一字之差,但需要牽扯的精力、耗費的兵力和財力卻完全不同。在熱兵器尚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