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其實並不感興趣,那玩意無非就是象徵意義大過實用意義,沒見得擁有了的人就能“既壽永昌”。

只是,這塊象徵著正統的石頭如果不被劉和掌握,那就意味著還有人想要做第二個袁術,這可不是劉和想要看到的。

尋找玉璽的事情,在暗中展開,劉和並不著急,他現在只是替藏了玉璽的那個人擔憂。這種要命的玩意,誰拿著誰就會活不長久。

一年很快過去,新的一年到來之後,朝廷終於把興平的年號改為建安。

建安,便是要建設安穩平定的國家。

只是,死了一個袁術,大漢便能安穩下來嗎?(未完待續。。)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漢

建安元年,初,隨著袁術的覆滅,大漢的南方暫時歸於平靜,而整個北方在劉和的治理下,比南方更加井然有序。

放眼望去,除了關中和涼州還在軍閥混戰之外,其餘的地方都停止了爭鬥,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安寧與平靜。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向前發展,就算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力無法恢復到鼎盛時期那樣,但至少可以讓大漢緩緩地從連年混戰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泥潭之中恢復元氣,增加人口,儲備糧食,最終走向復甦興旺的道路。

然而,老天爺似乎誠心要跟大漢作對,就連這來之不易的短暫安寧,也不願意給大漢百姓。剛剛有所好轉的局勢,因為一些人力無法控制的原因,很快就變得急轉直下,甚至於更加的惡化……

這一次,打破平靜局勢的不是**,而是天災。

在華夏的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人口大規模減少的現象,而在東漢末年的五十年間,更是達到了令人駭人聽聞的地步。在這段時期內,華夏人口的數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慘重,在前代和後世,都很難找出第二個可以與之相比的時代。

縱觀整個東漢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時候,是在和帝、順帝在位的時期,那個時候大漢的人口已經接近了六千萬。然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華夏的人口開始負增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下降的幅度並不明顯。到了桓帝在位的時候,朝廷曾經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性的戶口清查行動,在這次“人口普查”中,得出的資料是大漢有人口五千六百多萬,略低於和帝時期近六千萬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經過隨後的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以及中原群雄的相互內戰,到了赤壁之戰結束的時候,大漢的人口竟然下降到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後世各類史學家列出的漢末的人口數字統計,出入雖然比較大,但整體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卻是保持了一致。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記錄,東漢桓帝、靈帝時期黃巾之亂始,歷經董卓之亂,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安初期,當時華夏的人口“人戶所存。十無一二”,也就是與鼎盛時期相比,只剩下了兩成。但這時候的華夏,依然沒有和平,在這種十不存一二的嚴峻形勢下,又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之戰,曹操南下平定荊州、鏖戰赤壁的統一戰爭,以及劉備奪取巴蜀,曹操收復河西的兼併之戰。直到吳蜀兩國彝陵大戰之後。華夏才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期。這些大規模的戰爭,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搏鬥,對於本就少得可憐的大漢人口,不啻為雪上加霜。

魏國建立初期。大臣陳群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也就跟文帝、景帝時期的一個大郡差不多。比如人口眾多的南陽郡,在最繁華的時期,一郡便有四百多萬人。而魏國在建立初期,也就四五百萬人口。

按照杜佑《通典》裡的記載,蜀國在劉禪登基時。人口是九十萬,到了蜀國滅亡時,人口增長到九十四萬,這一年平定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加在一起,華夏的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五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