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七萬人。而《晉書》裡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兩百三十萬。這樣加起來,華夏的總人口也不超過八百萬。這還是後三國時代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後,長期恢復人口所達到的數字。
劉和記得,三國時期華夏人口的下降幅度之大,在整個華夏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在三國之後,華夏人口下降最快的時期,也就是宋末元初。當時的蒙古人,從東面一口氣殺到西面,消滅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而華夏人口也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左右,這已經算得上近千年來華夏最大規模的一次災難,但與漢末三國時代的慘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談起漢末至三國時期的人口銳減,原因可以總結出很多,比如從黃巾起義開始的全國性內部混戰。當時的黃巾起義,採取的是各地同時舉事的策略,從一爆發就是全面的國內戰爭,戰火幾乎蔓延到了整個大漢。
又比如東漢末年各地崛起的軍閥們,都是漠視民力、濫殺無辜的劊子手。權臣董卓在把持朝政後,採取的是殘暴壓榨的統治政策,為了擴充軍力更是不斷抓取壯丁,導致司隸地區的百姓大量逃亡。當時北方的各路軍閥,喜歡拿老百姓來做擋箭牌,在攻城掠地時,經常抓無辜的百姓當做“人肉盾牌”擋在部隊前面,阻擋敵人的進攻。
在劉和沒有重生的那個時空當中,劉虞是位忠厚仁慈的長者,他明明知道公孫瓚有不臣之心,但卻沒有大肆在北方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軍隊。而當劉虞匆匆發起對公孫瓚的討伐之戰時,他還要求麾下士兵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焚燒城池,結果對上了拿著百姓充當“肉盾”的公孫瓚這種賴皮,然後被公孫瓚輕鬆逆襲,最終丟了性命。
實際上,當時劉虞主政的幽州,因為很好地控制了民亂和邊患,在黃巾大亂時吸引了上百萬人口到來,如果劉虞想要“暴兵”,隨便就能召到十幾萬人,而有了這十幾萬大軍,對付公孫瓚和立足渤海未穩的袁紹等人,完全可以是碾壓。
劉虞當時的做法,無疑不是一個合格的軍閥,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味的愛惜民力,保護人口,最終就是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肥羊,在沒有自保能力的情況下,白白便宜了公孫瓚和袁紹。當時袁紹吞併了幽州和冀州之後,軍隊數量暴漲,一度達到四十萬之巨,便是因為享受了劉虞和韓馥留給他的“人口紅利”。
漢末至三國時的戰亂,是全國往復迴圈的,老百姓就算想要逃難,都是求生無門,無路可逃。如在北方剛打完官渡之戰。過不了多久南方又爆發赤壁之戰,在東面有闕宣、笮融等人的叛亂,在西面有北宮伯玉和馬騰、韓遂造反……那個時期,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之外,幾乎全被捲入了戰火,沒有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只能是偏遠無人煙的交州和夷洲這些地方。
戰亂和反抗,或許是導致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但這僅僅是個果。而不是因。
在漢末,瘟疫和自然災害才是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的誘因,而軍閥混戰,百姓不停的造反,只是瘟疫和自然災害不斷髮生之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瘟疫的發生,是從西漢中期開始,歷代政府都要面臨的一個難題。因為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華夏的大規模瘟疫,從西漢武帝開始就週而復始,西漢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
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