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因為她採用了近代中國放手自造的第一套實用型艦船用蒸汽機。
船政輪機車間內景
今天已成為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的船政輪船局舊址內,掩映在當年船政大臣沈葆楨種植的一棵棵高大的榕樹下,很容易就能找到幾座暗紅色的高大磚石結構建築,這就是歷史上福建船政的輪機廠(船政檔案中習慣將車間稱為廠),裡面赫然是開闊壯觀的車間廠房。看著一根根頗具匠心的歐式鋼鐵樑柱,屋頂上帶有精美紋飾的天車軌道,還能依稀想像當年這裡的生產場景是何等的壯麗。為“安瀾”艦配套的中國造第一臺艦用蒸汽機,就誕生在這間廠房裡。
本著徹底學會與蒸汽軍艦建造相關的全部技術這一宗旨,早期法國人提議將法國海軍的寧波造船廠與中國合作時,左宗棠就因為其無法生產輪機而斷然拒絕。後來左宗棠聘用中國老匠人在杭州西湖上造成小輪船時,也苦於輪機制造不得法。對這一蒸汽軍艦上至關重要的心臟系統,左宗棠在提出船政構想的時候就主張一定要學會自造,訂立的船政五年計劃中,就此明確要求日意格為首的西方技術團隊,150馬力級別的前兩艘軍艦可以使用進口輪機,以便中國技術人員學習、熟悉,但是之後的150馬力級軍艦所需的輪機就必須全為國產自造。
早在“湄雲”艦下水後不久,1869年的冬天,船政的工人、技術人員和洋員便開始對後來裝上“伏波”的150馬力蒸汽機及配套鍋爐畫圖研究。製圖工作由位於輪機車間樓上的繪事院進行,在洋員指導下,繪圖學生們一筆一畫詳細地勾勒各種總分圖紙,完成的圖紙交由木模車間,“刻木以肖其形”,製成全套模具。再依照模具由打鐵、鑄造廠製成成品,最後在高大的輪機車間裡打磨、合攏組裝。輪機車間內緊羅密佈組裝蒸汽機時,隔壁的水缸車間也在仿造配套的兩座鍋爐,加熱管、鐵板,逐細仿製。1871年春天,水缸車間首先報喜,兩座方形低壓鍋爐成功製成,沿著從水缸車間通向船臺的鐵軌推出,吊裝進了船臺上的“安瀾”艦體內。
由於需要在五年內完成建造16艘軍艦的工程,船政船臺的工期安排異常緊湊。雖然蒸汽機還沒有造成,但是為了給續造的艦隻讓出船臺位,1871年6月18日,尚未安裝主機的“安瀾”艦先行舉辦下水儀式。夏獻綸帶同船政中外官員依例祭拜媽祖、江神、土神,船臺撐柱一根根被抽去,“安瀾”順利滑入江中。等到8月,壯觀的蒸汽機終於組裝完畢,如同眾星捧月一般被推出輪機車間,運送到江邊後,由巨大的起重架緩緩吊放到正在舾裝的“安瀾”艦內裝配。後來經過航試測得,“安瀾”艦逆風逆潮時航速為9。3節,順風順潮時可以達到12節,取其平均,符合正常海況下10節的設計要求,與採用同功率進口蒸汽機的“萬年清”、“伏波”沒有多少區別,“船極靈捷平穩,機器搭配亦均合宜,與購自外洋者無異”。(8)
英國攝影師湯姆遜在馬尾拍攝的一幅特殊的照片。照片中近處屋脊帶有龍雕裝飾的是船政後山上的敕建媽祖廟,媽祖廟之下就是船政衙署和廠區,靠近江邊可以看到一排排壯觀的車間廠房建築,江畔停泊的三艘軍艦由左至右分別是“萬年清”、“伏波”、“福星”,船政五年計劃中三種代表性船型恰好齊聚在這張照片中。
從“萬年清”至“伏波”再至“安瀾”的短短几年時間裡,船政的150馬力軍艦經歷了完全按照外國圖紙,用買來的現成艦材合攏建造,到自行更改設計,獨立製造,最後完全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船政的規模在一天天擴大,船政技術人員、工人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強。蒸汽時代科技的結晶——蒸汽機,已經誕生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十年之前,中國尚在英法聯軍的槍炮聲中苦苦呻吟,而此時居然就已摘取了蒸汽時代的科學桂冠,在全無近代工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