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礎的中國,這種成就無異於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福建馬尾因為船政成了洋務運動時代中國的一顆耀眼明珠。
鴉片戰爭以來,從林則徐、魏源等開始,感受到西方科技力量的中國人都夢想擁有同等的實力,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此作為自強之道,但是大都透過直接購買“器”來實施,很少有人敢於嘗試看來無異於與虎謀皮的從洋人那裡直接學習奧秘絕技的制器之法。左宗棠創始,沈葆楨等繼之的船政,透過對外國技術人員推行一套有效的合同規範、金錢激勵的機制,加之中國官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努力以求,終於成功地實現了這一點。
多年後,英國炮艦“田鳧”(Lapwing)號到達福州馬尾。艦上的英國海軍軍官充滿好奇地在船政船廠內四處參觀,突然驚訝地看到了中國製造的蒸汽機“……我到時,人們正在組裝一臺150馬力蒸汽機,它們是船政自行製造的!上面體現出的技術水準和後期加工、裝配的精良可以和我們英國造的任何機械媲美而毫無遜色,人們把製造的地點和日期銘記在蒸汽機的側面,一面是中文,一面是法文……”(9)
帶有一顆中國“心”的“安瀾”大獲成功,使得船政上下倍受鼓舞,中國人在高興學會了洋人的訣竅,洋人們則在高興地預想五年計劃到期時自己拿到大筆獎金、衣錦還國時的歡樂。船政洋員正監督日意格在給法國友人的信中,曾不無驕傲地稱他將肯定會帶一筆天文數字般的錢回國,船政五年計劃制定的雙贏互利激勵機制,看來奏效了。
在同級第二艘軍艦建造中成功實現了全部國產化的“伏波”級軍艦,立刻被定型為150馬力軍艦的樣板,取代了純粹法國血統的“萬年清”。船政後續的150馬力軍艦均使用“伏波”級的設計陸續開始建造,統一都裝備和“安瀾”的蒸汽機一樣的船政自行生產的動力系統。1871年8月中旬,“伏波”級三號艦、船政第八號輪船“飛雲”開工,1872年6月3日下水,首任管帶吳世忠;10月23日,又一艘150馬力軍艦、船政第十一號輪船“濟安”開工,1873年1月2日下水,首任管帶鄭漁。(10)續造的這兩艘軍艦除了艦寬略比“安瀾”放大,增加到10米外,其他各項尺度都和“安瀾”艦基本相同,採用的也是船政生產的150馬力蒸汽機和方形低壓鍋爐,武備也大都近似。
變身“永保”
至“濟安”艦下水,船政一共擁有了四艘“伏波”級軍艦。儘管依舊存在兵商並用船不可避免的缺陷,但由於這級軍艦的火力較“萬年清”、“湄雲”都更為兇猛,且尺度合宜,在當時中國所建造的軍艦中,已經屬於是新銳形式,即使與同時代西方的蒸汽炮艦相比,也並不遜色。因而自首艦“伏波”問世開始,“伏波”級150馬力炮艦立刻成了各省爭先請求調撥的熱門軍艦。
廣東瀕臨大海,當時廣東水師雖然透過外購等方式裝備了一批武裝輪船,但噸位普遍偏小,無力遠涉重洋,尤其是風大浪惡的越南沿海,以及海南島乃至更遠的南洋。船政軍艦調撥制度實施後,兩廣總督瑞麟即將廣東洋麵捕盜急需大型軍艦的情形上奏,“惟欽州一帶,毗連越南所屬狗頭山等處,洋麵向為盜匪淵藪,該處海港遼闊,風滔不測,巡洋師船頗難駐泊,必須大號輪船方足御風濤之險,而收緝捕之效”,要求調撥船政新造的“伏波”艦歸廣東差遣。“現聞閩省造成之‘伏波’輪船一號,長約三十餘丈,與粵省所置輪船形制較巨,以之駛巡洋麵,最為穩妥,應即諮撥此號輪船來粵,俾資巡緝,並節閩省薪糧之需。”(11)
議上後即得到批准,1872年4月17日軍機處下令將“伏波”調往廣東。但是很快橫生枝節。船政原本調撥浙江的“湄雲”艦因在寧波與綠營水師不睦,浙江巡撫楊昌浚將其退回,也要求另調換成“伏波”艦。本著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