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當時曾諭示將“安瀾”撥給山東使用,現在“安瀾”已經遠赴千里之外的南海,勢必得給山東省一個交待。幸虧船政施工速度快捷,“伏波”級第三艘軍艦“飛雲”完工在望,於是順勢便將“飛雲”換調給山東海防,管駕則是80馬力炮艦“湄雲”的首任管駕、湄州營遊擊吳世忠。(17)

1873年10月26日深夜,奉天蓋州利豐和商行僱用的“永豐財”號木製風帆商船,載運400餘石青豆在蓋州附近海面避風,不幸遭遇海盜,連船帶貨均被劫走。得到商人報警後,停泊在煙臺駐防的“飛雲”艦立刻由吳世忠管駕,開往洋麵追剿,巡洋至山東乳山口時終於發現了被海盜劫持的“永豐財”。吳世忠奮不顧身,親率大副林文和、二副柯國棟等帶領水兵跳幫攻擊,生擒吳添四、戴元等17名海盜,救回了商船,一時“飛雲”之名威震北洋。(18)

美術作品:“飛雲”艦。創作:海軍史研究會顧偉欣。

“伏波”級的第四艘軍艦“濟安”於1873年1月2日下水,尚未議及調撥時,1月13日,船政大臣沈葆楨大病初癒,在離別了近三年後重返船政,再擔總理大臣之職。看到船政幾年來在夏獻綸主持下所獲的巨大成績,沈葆楨無限欣慰。但是沈葆楨的心情並沒能夠放鬆多久,當時各省雖然調撥走了一些軍艦,緩解了部分養船的經費壓力,不過留在船政的那些無處肯要的軍艦如何供養,成為沈葆楨復任後的重大難題。經過反覆思忖,沈葆楨終於又拾起了左宗棠當年的創想,以軍艦攬貨。

對此,沈葆楨並非完全照搬,而是略作變通,提出了一套新的設想。沈認為與其讓軍艦半年為軍半年為商,弄得不倫不類,不如干脆指派幾艘軍艦專門用於運輸招商,以讓其他軍艦得以專心服役、訓練。經過與洋員監督日意格協商,決定首先將1872年10月23日開工,當時仍在建造中的“伏波”級的第五艘軍艦,船政第十二號輪船“永保”號立即叫停,完全按照西方商船的設計進行改造,準備將這艘船用於商運。

由於艦體事實上已經成型,船政對“永保”的改造主要是在露天甲板上增加首尾樓作為住艙,以此挪出露天甲板下的居住空間,加大貨艙容量,“將房間移作上層,俾中艙、底艙地位寬闊,多裝貨物,以便招商”(19)。除了外形上增加了首尾樓,和撤除武備等改造外,其他諸如主尺度、噸位、輪機型號、航速等並未變化,因而仍能算是“伏波”級的一員,不過屬於非常特殊的改型。

感覺改造一艘徹頭徹尾的商船尚不敷用,沈葆楨另外上奏將此後將要續造的第十三、十四、十五號三艘原本也是“伏波”級的150馬力輪船,全部按照“永保”改造後的樣式進行建造,分別命名為“海鏡”、“琛航”、“大雅”,都是略有幾分文秀氣息的名字,計劃調撥給剛剛建立的輪船招商局使用。

比沈葆楨重返船政晚了一天,1873年1月14日,李鴻章一手創議、推進,旨在開拓中國航運事業,“分洋人之利”,“為中國數千百年國體、商情、財源、兵勢開拓地步”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設立。當年輪船招商局透過江海關等途徑,先後從香港、倫敦等地轉購了“伊敦”、“代勃來開”(Daybreak後更名“永清”)、“利運”(與後來北洋海軍的“利運”同名)、“潑利克有收”(後更名“福星”,與福建船政的炮艦同名)四艘商船,以作為主要運力。(20)

由於這些船隻大都規模較小,而且當時只有“伊敦”一艘近在香港,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抵滬投入航線運營。與怡和等在華外國航運公司相比,初期的輪船招商局可謂實力極為單薄。為了從速擴充輪船招商局的船隊,李鴻章在申請創設輪船招商局時就稱應當從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的船隻內領用。與因為剿滅太平軍時,淮軍擅自越境進入過自己勢力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