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客戶”的考慮,清廷批准浙江省先將“伏波”領走,由曾任“萬年清”管帶的浙江寧波人貝錦泉帶往寧波。老鄉見老鄉,自然就佔了鄉情優勢,大大杜絕了各地水兵因籍貫矛盾而引發衝突的風險。當年直隸災荒,為了散發春賑,清廷中央急需從南方運輸一批大米到天津。“萬年清”艦體過長且吃水太深無法直駛入大沽,“湄雲”級軍艦又沒有多少載貨能力,於是清廷又借用“伏波”至上海裝運直隸採買的四萬石大米開赴天津賑災,事畢後仍然返還浙江。(12)

眼巴巴等著“伏波”到來的廣東看到軍艦被浙江分走,自然非常不快。然而塞翁失馬,錯過了“伏波”,廣東卻領到了新造的“安瀾”。1872年6月,由補用都司呂文經管駕,“伏波”級的二號艦“安瀾”鼓輪南下,加入到了廣東的海防事業中。(13)

1974年1月《Warship International》雜誌上關於呂文經的內容。

呂文經,字緯堂,福建廈門同安人。以往對他的早年情況只知是行伍出身,雖然民國海軍檔案中曾稱其為留美出身,但是語焉不詳,讓人無法確認這種說法的真實性。(14)近年,經海外著名海軍史專家馬幼垣先生提示,筆者在1974年1月號的Warship International雜誌上找到了足以解開呂文經身世之謎的重要史料。

美國海軍史學者Stephen S·Roberts在這期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近代海軍的文章,長文末尾非常特別地引用了一段源自其曾祖父的回憶史料。這段內容的標題就叫作Captain Lew Buah(呂文經)。Stephen S·Roberts的曾祖父早年在中國張家口的一座教堂擔任牧師,1886年與當時正充軍在那裡的呂文經相識。因對呂文經一口流利的英語發生興趣,遂經過交談逐漸瞭解了其生平。呂文經告訴他,自己幼年家境貧寒,依靠母親在家制作一些吃食,由父親走街串巷販賣來維持家計,父親上街時經常把他放在食攤一頭的筐裡挑著。一次偶然的機會,原英國駐廈門領事李太郭(George Tradseent Lay)的夫人在街頭從呂文經父親的手中收養了呂文經,認他為養子,並送其到英國接受西式教育。就此,呂文經的人生之路被徹底改變。

學成歸國後,依靠著養父母的關係,呂文經先是在英國人掌管的廈門海關負責管帶緝私船,成為中國近代罕見的早期輪船駕駛人才。福建船政創辦後,呂文經因此被船政招致,成為船政早期重要的艦長之一。鮮為人知的是,呂文經養母李夫人的叔叔就是英國著名的海上英雄霍雷肖·納爾遜。李夫人給親生兒子、曾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李泰國最早取的英文名字是霍雷肖·納爾遜·李,寄希望兒子能成為像納爾遜那般的英雄。世事弄人的是,李泰國第一次介入海軍事務,即辦出了大丟顏面的阿思本艦隊事件,反而養子呂文經卻真正成了名海軍的艦長,不過並不是在米字旗下的艦隊,而是服務於他真正的祖國。(15)

與船政那些大量選用寧波籍水手的軍艦不一樣,呂文經指揮“安瀾”艦從船政出發時並沒有配齊水手,只編入了約佔編制半數的輪機等專業官兵,基本都是福建泉州人,至於水手則約定由廣東水師選派人員上艦。但是廣東話和泉州話區別極大,士兵間言語不通難以協作。經過一番周折,呂文經發現廣東南澳的方言和泉州話相近,於是改從廣東水師南澳右營挑選了40名士兵,由澄海右營千總張聖功統領加入“安瀾”艦服役,組成了特殊的福建、廣東互為配合的艦員群體。(16)

與廣東、浙江呼叫軍艦幾乎同時,聽到船政創制出新款150馬力軍艦後,山東巡撫丁寶楨也上奏請求調撥150馬力軍艦,“東省所轄皆系大洋,必須大號輪船方能適用”。同治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