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就熟,但對營養補充卻幾近一竅不通,因此除非能開放思維,不斷進修與訓練,並且客觀地接受其他領域的知識,否則勉強取得的營養觀念實在與一般民眾無異,碰到病患提出有關營養問題時,幾乎就自動轉介“營養師”的標準營養處方。難怪前美國Tuft大學校長,也是營養學專家的JeanMayer教授曾說:“……看起來,一般醫生的營養知識比普通的秘書多一點,不過當秘書出現體重問題時,就可能懂得比醫生多了……”,真是“一語中的”!

“多吃”不等於“營養充足”

另一個讓主流醫生輕視營養補充的因素,是錯誤依賴所謂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這個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提出的每日營養建議,只是針對當時的平均健康成年人,為了避免因缺乏某種營養素而致病,訂下的每天需要的各種基本分量。這個建議於1997年修正為“每日參考攝取量”(RDIs),不過大部分醫生把這個建議誤認為就是最佳攝取量,反而忽略了現時的種種退化性、衰老性毛病是因為長期慢性的營養素不足而非急性缺乏。更重要的是,誰是“平均人”?即使如此,依美國農業部最新統計,美國人口中仍然有37%缺乏維生素C、70%維生素E不足、3/4缺鋅、2/5維生素B12偏低,40%鐵質不足,絕大部分人欠缺重要的omega鄄3脂肪酸等(作者近年來所經驗的上千華人之抗氧化維生素檢測中,常見缺乏的維生素就包括A、E、胡蘿蔔素及輔酵素Q10等)。

此外,許多人以為食物吃多了就不需要增加補充,但事實卻剛好相反,撇開前述的食物品質早已走樣外,食物吃多了,也代表體內的燃燒多了,能量增加了,但廢物(如自由基)也相對增加,因為食物就是最大的自由基(請見第二篇)來源,這好比汽車燃燒汽油(食物)產生動力,也產生熱與廢氣(自由基),這些自由基過量而未能適當處理時,就會出現所謂的“氧化壓力”(如同生鏽)狀況,引發各種慢性毛病。因此,不是食物多吃就一定營養。事實上,目前唯一被科學界公認可延長壽命的方法,反而是減少熱量(食物)的攝取!

在年銷售金額2000億美元的食品工業中,高達3%(60億美元)是用作行銷推廣,而其中大部分廣告費用是花在“加工食品”,像薯片,各式糖果、飲料、口香糖、泡麵等全無營養價值的化學產品上,物件更是瞄準社會的未來主人翁。這種排山倒海的洗腦方式,當然也意味著當代人類正在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飲食實驗!作為目前地球村的一分子,難道您還願意以身試法,甘願成為“食品產業”的世紀小白鼠?

。 想看書來

1。 從自我覺醒開始:先扭轉觀念(1)

任何新觀念的建立都要歷經輕忽、蔑視、質疑、批判到接受的過程,新一代醫學概念也同樣面對這種考驗。近代的主流醫療模式,靠著龐大的資金堆砌,政經力量的左右,成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產業”,這種處處強調效率與科技化,以疾病為中心,藥物作基礎,機械式的當代生命事業,是否就是最符合我們的健康需求的方式呢?的確,以今日的醫學科技,可以很長期地維持人類生命,讓百病纏身者苟延殘喘,甚至依靠各項昂貴機器維持生命跡象,但這種缺乏人文氣息、人性尊嚴,毫無生態修為的當代藍本,與生命的真諦相比,差別就在“品質”,所謂品質包括了生命的樂趣、精神及功能的發揮。

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人類醫學史上最怪異的年代,一方面平均壽命從3000年前的26—28歲上升至19世紀末的46歲,再增加至現在的76—78歲。但另一方面,壽命雖然延長,各種功能性、退化性疾病,卻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長期夢魘,能增加的歲月,全靠與各種藥物長相廝守,又或依賴各式儀器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