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蠢欲動之勢。
他目睹國事日非,預感天下大亂的時候就要到了,即立志勤學,廣交朋友,以待時而動。他在這裡學習了三教九流的許多知識,誦經,打坐,做佈施,做道場,外加清除,上香,劈柴,擔水,讀書,識字。一晃,又過了較為平靜的四年時間。
這時的中國,正處於元朝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在元廷的暴政統治之下,老百姓長期過著“竇娥冤”式的生活,有冤無處申,有理無處說。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農民們終於勇敢地行動起來了。1351年,當元廷徵集數十萬民工治理黃河時,在工地上挖出了一個石人,只有一隻眼睛,於是民間盛傳“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白蓮教主韓山童乘機聚集數千人,斬白馬烏牛,祭告天地,揭竿起義。因起義軍頭裹紅巾,身穿紅衣,打著紅旗,被稱為“紅巾軍”。從此,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華大地。英雄四起,各據一方。彭瑩玉、徐壽輝在湖北組織起義,土豪方國珍、鹽販張士誠也先後在浙江和蘇北起兵反元。與此同時,郭子興在濠州起兵響應,襲殺州官,佔領了濠州城。至此,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燒在大江南北。
雖然身居靜門,內心卻早已不安分的朱元璋,聽到不斷傳來的農民起義的訊息,已是熱血沸騰。面對黑暗的社會,他早就有了投奔紅巾軍的念頭,但由於對紅巾軍內部不甚瞭解,再加上元軍追殺得太緊,怕他們成不了氣候,而猶豫不決,持觀望態度。正在這時,已在郭子興的軍隊裡當上了小頭目的兒時的窮夥伴湯和,給朱元璋捎來了一封信,邀請他前去投軍。此時他仍舉棋不定,但同屋的師兄卻偷偷告訴他:湯和來信邀他參軍一事已被人知道了,就要去報官領賞。被逼上絕路的朱元璋,終於看清了自己所面臨著的危險形勢,於是丟掉幻想,連夜向濠州城急急奔去。
起義軍裡的一方霸主
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深得郭子興賞識。朱元璋果然不負郭子興的重望,更加苦練武藝,並且處事沉穩,計慮周詳,仗打得漂亮,且能獨當一面,是個難得的人才。由此,郭子興就把他當作知己,時常把他叫到內宅議事,信寵有加。不久,他就娶了郭子興的養女。
1355年春,朱元璋率軍攻下和州(今安徽和縣)後,郭子興任命他為總兵官,統率和州諸將兵馬。當時和州的諸將成分複雜,多為郭子興的部下,紀律鬆弛,為所欲為,很不得人心。朱元璋上任後,不被他們所看重,每次議事,都把最末的一個座位留給他。朱元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不久,他創議修建城池,規定每人負責一段,限定三天完工。屆時只有朱元璋負責的一段修完。於是,他拿出郭子興的金牌,厲聲說:“我這個總兵官是郭元帥任命的,大家理應服從。修建城池已有約在先,大家不能按時完工,萬一敵人來犯,我們怎麼對付?此事既往不咎,今後再有違抗命令者,一律軍法嚴懲!”眾將從此聽命於朱元璋,再也沒有違紀現象發生。
同年三月,郭子興因病故去。此時,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被擁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小明王任命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其兩副帥又先後戰死,朱元璋遂被升任為大元帥。至此,他的岳丈郭子興所建立的起義軍舊部已全部歸為他指揮了。
朱元璋成了一軍之主後,感到自己掌管的地盤狹小,兵馬太少,難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必須打過長江去,才能求得進一步的發展。於是,他特別注意瓦解敵人,壯大自己;同時,又採取措施,鼓舞土氣,使他們勇猛作戰,一往無前。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親統水陸大軍,進攻集慶(今南京),三天內就攻破了城外的陳兆先軍營,陳部36000人投降。朱元璋看到投降過來的將士顧慮重重,恐懼萬分,就從中挑選出500名勇士當自己的親軍,讓他們在夜裡當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