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而自己平時的衛士則一個不留,全部打發走。朱元璋獨自脫下戰甲,酣然入夢,一覺到天亮。3萬多降兵知道了這件事,大為感動,便赤膽忠心地為朱元璋效力,甘心情願地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很快朱元璋就攻下了集慶。第二天,朱元璋帶領徐達等巡視全城,看到它的雄偉、它的富庶和繁華,恍忽如在夢中,那種激動與興奮簡直無法按捺,遂對徐達等人說:“金陵枕山帶江,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塊寶地,難怪古人稱之為長江天塹。況且倉廩實,人民足,今天終為我有。再加上諸位同心協力相助,還有什麼樣的功業不能建立!”徐達附和道:“元帥建功立業決非偶然。今天能夠得到它,實在是上天所授!”聽到這話,元璋更是喜歡。於是,改集慶為應天府,設定大元帥府,朱元璋自任大元帥。從此,朱元璋有了一個為將來打天下而積蓄力量的可以立足的基地。

朱元璋以應天府為根據地,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擁有集慶路、太平路、鎮江路、廣德路等江南地盤、十幾萬軍隊,成為江南很有勢力的割據政權。此時,他的上游有義軍徐壽輝,下游有張士誠,今天的浙江寧波、臨海沿海一帶有方國珍,其他江南地區仍為元朝所佔有。江北則有韓林兒的大部隊牽制著元朝主力,做了南方農民軍的屏障,使他們得以任意地蠶食元屬領地,並彼此之間展開廝殺與拼搏。此時的朱元璋,已不是早先的小和尚了,已成長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將帥、一個稱雄一方的霸主。

取得了初步勝利後,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是擺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問題。1357年在攻佔了徽州後,朱元璋親自到了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朱升高瞻遠矚地送給他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謂“高築牆,廣積糧”就是築好防禦工事,多存糧草,暫取守勢,不要出擊,多儲存自己的實力,坐山觀虎鬥。等到別人實力耗盡,再出來收拾殘局。所謂“緩稱王”,是指對付元廷的策略,即不圖虛名,暫不稱王。許多友軍稱帝稱王,成了元兵打擊的目標,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縮頭烏龜,在別人大事招搖之時,深藏不露,設法自保;等到時機成熟,再一鳴驚人。朱元璋認為朱升的話很有道理,心領神會,於是制定了一個在兩淮、江南地區“積糧訓兵,待時而動”的行動計劃。他還在《菊花詩》中這樣寫道:“百花發時我不發,我一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的黃金甲。”

興國之本,在於強兵足食。按照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緊軍隊建設,提高軍隊的作戰本領,尤其重視軍事紀律的訓練和整頓,強調“惠愛加於民,法度行於軍”。同時,朱元璋大抓農業生產。他設定營田司,任命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並且還抽出一部分將士,在戰事之餘開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組織農村丁壯,一面練武,一面耕種。這樣一來,所生產的糧食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支援貧苦的百姓,改變了軍隊歷來吃糧靠百姓的習慣,深受農民的歡迎。

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朱元璋還禮賢下士,廣攬人才。劉基、葉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被應聘至應天,朱元璋稱他們為“四先生”,特築禮賢館,給他們居住。

此外,朱元璋為了避免樹大招風、過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時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用的還是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的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連鬥爭的口號也不改變。直到朱元璋改稱吳王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