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有這種不可自主性,為了全國的電視觀眾,這些年輕人活生生地在“熬”自己。他們把自己的“油”熬出來,點上了一盞“燈”,照亮了中國人的每一個今天的黎明。
發誓奮鬥的製片人
這個世界無論是多麼的色彩繽紛,可你身下的影子卻總是黑色的,但是,你不要低頭。
如果說《第一時間》這個電視欄目的成功,必須有一個人來主策劃、來主筆、來為這個節目付出巨大的精力,那麼這個人就存在了,他的名字叫哈學勝。
怎麼樣,有人“哈日”,有人“哈韓”,可他卻要“哈學”,而且還要“勝”。
哈學勝是西北地區一位農民的孩子,借問讀者,在您的記憶裡,第一次看到電視是在什麼情況下呢?
哈學勝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才看到的電視,他回憶說:“當時公社有個電視櫃,我常去看看,什麼《流浪者》、《加里森敢死隊》、《大西洋底的來人》……後來學校也買了個電視,比公社的還要大,這樣就更方便了。當時學校還把一些‘好學生’叫到一起去看電視,這也算是一種獎勵吧,不過,這種獎勵還真的啟用了我的一顆心。”
“到了高中就沒法看電視了,但我還是想看。於是,那次就看了一次電視,那是一個新聞啟示錄,但是它給我的啟發非常大,我突然喜歡上這種東西了,它已經深深地進入了我的心。電視,太偉大了,太吸引人了。當時我就想考新聞系,結果全校我考了個第一。跟你說,那個時候,我就想做個記者,寫新聞,寫農民,寫他們的苦與樂,寫他們的希望,寫他們的明天。”
那個時候,哈學勝想做記者,就像從幼兒園開始,教師就會講,孩子們,你們從小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可很多孩子的理想到後來卻沒有實現,是理想得太早了一點兒呢,還是幼兒時代本來就應該是玩兒,就不應該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和人生的藍圖,一個人的一生,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理想?這還真是一個比較難以規定的問題啊。
哈學勝在中學時候才開始理想,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後來呢,他還真的做到了。畢業以後,他真的做了一名記者,在銀川某報社幹了八年,再後來,他又到了《中國青年報》,再再後來,他到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沒多久,就當上了電視欄目的主編。
一位農民的兒子,從第一次看電視的感受,從第一次決心當一名記者、為老百姓說話,奮鬥到後來,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今天,他又做到了,他是《第一時間》的創始人、製片人,也是《第一時間》的“心血人”。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然而,在未成年時候的“第一次”猶為重要。在那個時刻,那些自覺的、不自覺的東西會悄然地滲透到你的心中,啟用一種志向,有很多人都是在這種志向的驅使下走向自己的目標的。
一個人的“第一次”也許並不好玩兒,但是把十個人甚至更多人的“第一次”集中起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第一次”是非常有趣的。可以寫出很多故事來,不信你就試試。
。 想看書來
哈學勝的回憶:(1)
《第一時間》討論創辦的時候,北京正處在“非典”肆虐的特別時期。討論創辦新欄目,就要天天開會。那個時候,有的單位都不上班了,央視考慮到安全問題,也不硬性要求所有的人都來上班,但是要求創辦新欄目的人必須來上班。
於是,大家就都提著心,吊著膽地來了……
往往有的時候,提心吊膽的日子是最有回憶價值的日子。
假如有兩個人,甲大講自己如何如何享福,生活如何如何美好,如何如何地將大筆的金錢花在如何如何的地方。
而乙卻講自己如何如何吃苦,如何如何受難,如何如何經歷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