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李自成:貴人識得額(é)?張獻忠:七殺碑!李治:關我屁事?!(第3/6頁)
章節報錯
有說幾十萬的,也有說張獻忠壓根沒有進行過屠殺,一切都是清朝的辮子刻意抹黑。
關於張獻忠屠蜀這件事的真假定論,自從辮子朝沒了之後,近現代已經吵了上百年,至今依舊沒有一個定論。
從各類史料來看。
南明小朝延的文人,把張獻忠和張獻忠麾下的部系一分為二:這幫南明的文人是這樣說的,在蜀地屠人食人的是張獻忠和搖黃軍,聯合南明抗清大義的,是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和李定國,而加重蜀人滅絕的,則是清兵在平定期內乾的。
也就說,是清兵屠的蜀。
再看清朝辮子的說法是:張獻忠及其部下,以及南明軍因為沒有了糧食,所以共同屠蜀,共同食人,他們大清那會還在屠宰場的外圍,根本不可能參與屠殺,後來反而是平定和重建者。
總結一下,清朝的辮子是為蜀地百姓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和平使者。(這也是明史的觀點,畢竟勝利者才有話語權)。
而近現代的觀念則是:李自成、張獻忠推翻了萬惡的封建明朝,是推動歷史程序的時代領袖。至於在蜀地屠人和食人的,只是不受控的張獻忠部下的搖黃軍,以及南明軍的李調燮曹勳等小軍閥,蜀地人口的滅絕是封建王朝罪惡下的必然規律,萬惡的舊社會,除了農民,其他都負有責任。
觀念概括下來,這事和張獻忠無關。
說法不一,各有道理。
誰屠的蜀人已經搞不清了,其中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也已經是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點可以百分百的確定,不論是屠殺還是疫災,那就是蜀地的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經歷了一場人口大銳減,銳減程度高達90,十個蜀人就只有一個活了下來。
清初之時,因為蜀地無人,後來都是從湖廣強行遷過去的。
只是張獻忠屠蜀這件事,細想起來,其中有些地方,確實比較貓膩。
比如,張獻忠麾下的義軍幾乎走遍了整個南邊,在湖廣之地不屠,在長江流域不屠,為什麼非要去蜀地屠。
難道蜀地的人殺了爆裝備?
…………………………
……………
講臺之上,季伯鷹目光瞥了眼這天啟年還沒發跡的李自成和張獻忠。
他之所以把這兩人給弄來,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確保萬一,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兄長,他二人要如何處置?”
老朱看著講臺下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眉頭皺起。
依老朱的想法,既然確定這兩人未來會對大明造成不可逆的創傷,那不如就直接當場砍了,一了百了,省事。
至於交流。
原本老朱的確是很有一番興趣和李自成交流下心得。
但現在看來,老朱想交流的並不是眼前這個李自成,而是和那個已經發了跡,有過人生閱歷的李自成,也就是崇禎時空或者南明時期的李自成。
“既然時代選擇了他們,那就說明他們的身上必然有出彩之處。”
季伯鷹不大相信那一句,如果沒有這個人,還會再有那個人的說法。
這一點,比較一下劉邦和李自成,就能得到一定驗證。
劉邦的麾下有蕭何張良韓信,但李自成的麾下就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治世之才。
而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僅僅在順天待了42天就被迫退入關中的核心所在,輔臣不給力,穩不住江山。
明末的這一遭農民起義,就算是沒有李自成和張獻忠,依舊會風起雲湧,但沒有李自成和張獻忠,最終能不能形成那等對大明王朝的毀滅性打擊,就難以兩說。
而且。
現在有兩個現成的人才擺在這,豈有不用的道理。
“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