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捆香蹄和豬蹄鑲肉(三)(第1/3頁)
章節報錯
攝製組返回深海市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還有亞歷山大,費爾南多沒有跟著一起返回,又在徐州待了幾天。因為我帶著孩子們在閒暇時間,走街串巷尋找美食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老人家,我們陪著他嘮嗑時,從老人家嘴裡獲悉他家還在做風豬。
風豬,《調鼎集》裡,還有袁枚的《隨園食單》都提到過的美食。現在你若是百度搜尋,卻是:“風豬”是貴州荔波的傳統名特產,己有100多年曆史。據清代《荔波縣誌》記載:“本縣小豬特別肥嫩,風豬燒豬素有名。”
作為地方特產,暢銷海內外,香港大亞公司曾把1只風豬懸掛室內,經數月寒暑更迭,不僅肉質鮮嫩如初,而且香味飄逸不絕,引起國外商人的爭購。
人們大多知道貴州的風豬,沒讀過《調鼎集》的人,沒人知道徐州銅山縣的風豬曾經馳名天下。我記得《調鼎集》中:銅山縣風豬天下馳名。時值三九,取三十斤重或四十斤重宰之,不可經生水,截肋二塊,腿四隻,脊一與一,並頭尾十一件,將肉用花椒炒鹽著皮擦透,亦有加入硝者,懸兩頭大風處。
次年夏秋時用。隔一年者入米泔浸一日,若三年者浸三日,去淨耗肉,煮熟片用,勝淡腿百倍。
若早食之則無味。油耗時入草灰疊之。他處做風豬,用鹽則味鹹,只可淡風,然耗油太重。凡肉十斤,只取得二斤,味也不及銅山遠甚。
機緣巧合認識了老人家,得知徐州風豬還有緣再見,無論是作為一個“吃貨”,還是以將中國美食推向世界為己任,我必須留下,當然陪著我留下的還有我們攝製組的一位攝像師。真可惜的是,我們來的太晚,沒能在冬天製作風豬時認識老人家。
我雖然扼腕惋惜過,但隨即又釋然了,只要有堅守著的人,那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而且我們來得正是時候,因為老人家要帶著我們親自去尋找風豬。
老人家姓吳,是徐州本地人,他年輕時曾走南闖北,對各地的美食特產瞭如指掌。退休後,他回到了故鄉,致力於研究和推廣徐州本地美食。吳老對徐州風豬情有獨鍾,他告訴我們,這道美食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製作工藝獨特,口感鮮美,是徐州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吳老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徐州城郊的一座小山村。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彷彿世外桃源一般。我們跟著吳老回到了他的家中,那是一個有著古樸氣息的老宅院,樑柱上掛著風乾的豬肉,散發著淡淡的香氣。吳老告訴我們,這就是他製作的風豬。
我們一邊品嚐著美味的風豬,一邊聽吳老講述它的製作過程。原來,風豬的製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選用優質的豬肉,經過醃製、晾曬、風乾等多重步驟,才能製作出風味獨特的風豬。而且,製作風豬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從選肉到製成,需要冬臘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吳老告訴我們,他製作風豬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他們家則有百年的歷史。他們家一直堅持著傳統的製作工藝,不新增任何的防腐劑和新增劑。他說,製作風豬需要的是耐心和堅持,只有用心去製作,才能讓風豬的味道更加地道。
我們被吳老的堅持和執著所感動,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傳統美食文化的珍貴。在現代化的程序中,很多傳統的手藝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但是,只要有像吳老一樣堅守著的人,那些珍貴的傳統美食文化就能夠得以傳承和發揚。
在離開吳老家的時候,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統美食文化的魅力。我們決定將老人家制作風豬的過程拍攝下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這一美食文化。我們和吳老相約,明年冬天我們還會再來,親眼見證風豬的製作。
回想起這次與吳老相識的經歷,我深感慶幸和自豪。我慶幸能夠在機緣巧合下認識這位堅守著傳統美食文化的老人,也為我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