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祿啜面色為之一變;他又笑著說道;“貴使既然粗通茶事;那想來也該知道;兩京之地;河北河東;隴右河西;包括安西四鎮;一概都是不出產茶葉的。這種妙物;來自西南和東南。”
劉燁有些不明白杜士儀為什麼提這個;但梅祿啜卻為之面色一變;而杜士儀也“好心”地替他解釋了一二。
“產茶之地位於南方;也就意味著興兵亦鞭長莫及;如吐蕃;儘管和我大唐西南的劍南道相隔不遠;可一旦觸怒了我大唐天子;兵鋒也只能劍指西北;難及西南至於東南;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睦鄰友好方才是兩利之道;貴使以為然否?”
梅祿啜本意只想讓大唐官方承諾每年供給定額的茶葉;免得各部族都需要此物;到時候供不應求。然而;杜士儀卻當著他的面說;因為吐蕃這次興兵來犯;所以會斷絕吐蕃的茶葉供應;又言明茶葉產地都在兵鋒範圍之外;他不禁輕輕吸了一口氣。
一直以來;如突厥吐蕃奚族契丹這樣的遊牧民族;打仗除了威懾;就是掠奪子女玉帛;如今卻又多了一樣需要關注的東西
“我突厥毗伽可汗便是心存友好;否則;怎會堅拒吐蕃聯手之意?還請杜補闕再拜天朝陛下;毗伽可汗的修好誠意;便如同天上的雲朵一般潔白無瑕。而且;毗伽可汗誠心誠意地請求大唐皇帝陛下;請婚大唐公主”
和親的事不在杜士儀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因而;他自是全盤交給了鴻臚丞劉燁去處置;就只見對方舌粲蓮花;連消帶打地把梅祿啜給暫時敷衍了過去。等到從鴻臚寺所轄的四方館出來;杜士儀不禁向劉燁問道:“毗伽可汗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請婚公主了?”
“自然不是。自從開元八年突厥那一場大勝之後;這位毗伽可汗就連連上書求和求婚;但求和之意陛下答應了;求婚卻遲遲不許。當初陛下封禪之前;鴻臚卿袁公還曾經親自去過一次突厥牙帳;毗伽可汗說;反正和親公主又不是陛下的嫡親女兒;他並不想指名挑人;只希望陛下能夠賜婚一位公主;出自何門都無所謂;所以袁公歸來之後替毗伽可汗請婚;突厥使臣更是隨同封禪;但最終陛下還是沒有答應。說來說去;突厥不比吐蕃;更不比契丹和奚;狼子野心難治;公主和親突厥自唐以來幾乎就不曾有過;所以陛下自然猶豫是否要開這個先例。”
因為固安公主的先例;對於拿宗室女;甚至宗室女的女兒去和親;杜士儀一直心中不齒;此刻聽劉燁這麼說;他不禁暗歎李隆基總算是又英明瞭一下。誰知道;劉燁下一刻竟說出了一番讓他大吃一驚的話。
“不過;鴻臚寺曾有人對陛下提出;固安公主雖因前事和李魯蘇離婚;但陛下既然又賜婚了李魯蘇一位東光公主;固安公主又有定奚之功;如今公主封號未去;何妨令其和蕃突厥?以公主之能;必然能令突厥與大唐更為友好。”
聽到這裡;杜士儀簡直對那位提議的鴻臚寺官員怒到了極點——不知道體恤固安公主先後嫁給兄弟兩位奚王;甚至還阻止了奚族投向突厥;結果反而險些被王皇后和藍田縣主一再算計也就罷了;竟然還要讓這位好容易才能過上清淨生活的公主再去和蕃突厥?
他一時沒按捺住火氣;竟是冷冰冰地說道:“此人倒是會算計;也不知道他家中可有女兒;可願意送去和親突厥?”
那位提議的官員只是鴻臚寺的主簿;如今也調去了別處;因而劉燁聽到杜士儀這刻薄的評語;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卻沒替對方辯解。自從漢時有和親以來;官場民間對和親的看法從來就不是一邊倒的。尤其每次和親都要帶去大量財帛;是否能抑制住那些和親番邦的貪念卻還未必可知;更何況;歷來和蕃公主;幾乎就少有長壽的。那位固安公主二嫁兄弟;又因為嫡母不懂事而離婚遠居雲州;這就已經很可憐了;那位主簿還真是拿人和蕃不心疼
心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