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就不怕天子迴歸之後的清算?

如果邊令誠知道,貴為淑妃的楊玉瑤,身為右相的楊國忠,也都死在了馬嵬驛中,他這麼一個區區監門將軍就不會有任何這樣的自信了。

未初時分,長安東城牆的正門春明門徐徐開啟,安北大都護府杜和朔方節度使郭的旗幟當先入城,一時間,滿城盡是此起彼伏的歡呼,萬勝之聲不絕於耳。儘管將卒們身上還帶著血戰之後的累累血汙,儘管不少人顯得灰頭土臉,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夾道歡迎,歡呼雀躍的興奮。

然而,等到天子的御旗,以及那輛臨時拉起帷幔的車進入視野的時候,春明大街兩側那人群中突然出現了片刻的寂靜。這樣的寂靜彷彿會傳染似的,倏忽間竟是讓整條漫長的大街都漸漸安靜了下來,只有一陣陣嗡嗡嗡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連日以來,城中在艱難守城的同時,有關天子的各種流言更是瘋狂傳播,而其任用奸佞之輩的昏庸之舉在前,棄城逃亡的膽怯之舉在後,從前令人半信半疑的流言,現如今很多人卻都信了大半。

而且,天子沒有在返城的時候光明正大出現在人前,而是躲在鐵車上的重重帷幔之後,誰不認為這是心虛?

如果李隆基知道自己身為大唐天子,已經到了在長安官民將卒當中聲名狼藉的地步,他就算強撐,也一定會淡定自若地站在人前,可惜他早早就因為杜士儀那番話而氣得一度昏厥了過去,醒了之後又受了一番刺激,兩個御醫又因為膽小怕事而從了杜士儀的提議,下了安眠針,餵了寧神丸,所以此時此刻他正在鐵車上昏睡著,半點沒有甦醒的跡象。隨車的韋見素只顧著親自照料天子,更不會去注意幔帳之外,長安百姓是個什麼反應。

然而,重入長安的杜士儀又怎麼會沒注意到這一幕?所謂的開元盛世是文人陛下的美好圖卷,宇文融從開元九年就開始主持括田括戶,此後成果泡湯後,逃戶流民便越來越多,土地兼併越發嚴重,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制亦是全面崩潰,再加上窮兵黷武,所謂盛世本來就要打上折扣。

如果宣傳途徑仍然掌握在文人們手中,那麼一切仍然美好。可是,把從前只靠傳抄來傳播的文字途徑,改成了便宜的活字印刷,再輔以各種最勾人的傳奇話本,卻足以開啟一個缺口。

人心向背本就在潛移默化之間,文人們再宣揚什麼開元盛世,也比不上如今實打實的戰亂光景。只要他透過那數以千計的書坊,數以萬計的書,然後把開設在朔方的義學推行到天下,就足以讓百姓們對天子的種種昏庸糊塗行徑更加印象深刻!朔方緣何人心向他,還不是靠著每月三到五天的義學讓民智開化!

郭子儀率朔方兵馬追擊叛軍直取潼關,此次跟隨杜士儀入城的,正是僕固懷恩和阿茲勒以及安北牙帳城的兵馬。這些蕃軍之中,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到大唐帝都,起頭在城下拼殺之際,誰都來不及去看這座天下第一雄城,如今在萬眾矚目之下入城,享受兩邊軍民的歡呼和稱頌,軍中不論漢蕃,每一個人都不知不覺挺起了胸膛,每一個人都覺得心裡滿是驕傲和自豪。只有僕固懷恩忍不住對杜士儀抱怨了一句。

“大帥,明明是杜隨和我先趕到的,追擊叛軍直取潼關這樣大的功勞,緣何不交給我們?”

阿茲勒知道僕固懷恩和杜士儀關係親密無間,有什麼說什麼,因此,一聽到僕固懷恩顯然是有些不平,便對身旁左右親兵馬軍打了個手勢,將這些人四下散開,隨時注意是否有人往這邊來。果然的,當他佈置好了這些之後,他就只聽杜士儀對僕固懷恩說道:“只不過是追擊一支幾乎要被你打殘了的叛軍,然後再順勢奪下潼關的功勞,和你們兩個最先回援長安,又和叛軍激戰一晝夜的功勞孰輕孰重,你以為你那位親家翁心裡不明白?”

郭子儀和僕固懷恩乃是兒女親家,此刻被杜士儀這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