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宋朝,只是製作出了粗淺的火器,還是以冷兵器為主。

直到明朝後期,尤其是在對抗倭寇,滿洲八旗時,火器才繁榮起來,那時有三眼銃、集束火箭、神火飛鴉、萬人敵、火龍出水、火銃、紅夷大炮、十眼銃、柺子銃、迅雷銃、五雷神機、抬槍等,五花八門。

明朝火器的繁榮,是經過幾百年的摸索,再借鑑了西方的火器技術和日本的火器技術,才製造出來,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大量的火器人才專研,大量的實戰檢驗,工匠不斷的技術摸索,不斷的積累沉澱,最後才達到這個規模。

而此時,火器方面的人才沒有,工匠經驗也是一窮二白,又缺乏借鑑,僅僅是想要靠著他粗陋的想法,工匠們的摸索,想要製造出威力巨大的火器,很是艱難,甚至有些白日做夢。

早產兒,往往會營養不良,隱患頗多。

硬是要將二三百年後,才誕生的燧發槍,火繩槍等武器提前製造出來,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甚至有些得不嘗失。

“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金軍太強大了,想要戰勝金軍必須出奇制勝,我就不信了大量的錢財砸下去,會製造不出來!“趙樸心中發狠道。

第161章又要遷都

早產兒又如何?只要是老子用錢砸,砸也砸出一個大胖小子。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趙樸就不信了,靠著大大量的金錢投入,不斷的招募優良的工匠,精通機械製造的讀書人,再加上爵位的誘惑,金錢的獎勵,趙樸就不信砸不出一個新紀元。

在趙樸興致沖沖的返回皇宮時,一個驚人的訊息傳來,金軍南下了,這次規模比前兩次還巨大,三路大軍共計五十萬,好似潮水一般,湧向了整個大宋,一路之上,勢如破竹。

宋朝的官吏不是望風而逃,就是望風而降,只有那一些較大的州縣抵抗劇烈。

而此時,朝廷的各個大員再次匯聚在一起,不斷的討論著。

商討著金軍南下的路線,以及宋朝的抵抗方針。此時黃潛善,因為某些原因,早已經退居第二線了。如今執掌朝政的是汪伯彥、趙鼎、範宗尹三人為主,分別執掌中書,樞密院、三司使。如今朝內的大部分奏章,只需要三人點頭,便可以下中旨了,只有一些懸而不決,或是軍情重事,趙樸才親自出手。

不過即便是出手,趙樸也多以三人的提議為準,很少駁倒。

穩定,壓倒一切!

趙樸有自知之明,在之前他只是一個閒散王爺,沒有從政經歷,可以說政治上的小白也不為過。比起這些在朝廷上混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老油條差了很多,還是尊敬三位臣子的意見為主。目前主要以實習為主,多看少說,積累從政經驗。

依靠著這三位臣子,可能不會出現太大的進步,相對而言,也不會出現太大的漏洞。至於這些臣子,藉機結黨私營,或是從中收取好處,趙樸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做得太過分,只要不是威脅了他的利益,他就懶得動彈。

比如,三位大臣,曾經建議給宗澤、李綱、張所等部,派遣監軍,結果被趙樸拒絕了,而軍法司活動範圍也僅僅是在八字軍。

曾經有大量的彈劾李綱的摺子上來,趙樸也拒絕了。

曾經,樞密院提出過一個個戰略部署,想要如何如何。趙樸看了之後,就發了出去。只不過在末尾上寫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就是說,樞密院只是提意見,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一切都是看具體情況。

在趙樸看來,如今中央已經對地方失去了掌控,唯一對地方能施加影響的,也只有名分了。

派送監軍,無非是被架空,或者是爭吵不斷,意不大義,都會變成漿糊,與其如此不如,不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