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曹魏君臣的狂歡

“劉卿此話怎講?”曹叡問道。

“孫吳最強大的是水師,水師星羅棋佈在長江以南,以此防備王師南下,但吳賊不善野戰,所以數次北上皆無功而返,益州最擅長的是弩兵,弩兵以野戰為最,只是昔年諸葛孔明兵力寡而糧草薄,是以每每匆匆北上又倉皇退兵。”

劉放說著,其他大臣仔細聽著,不由得點頭贊同。

“若是孫吳取了益州,得益州之兵馬,恰好補齊了孫吳不善野戰的缺點,孫權必然在益州尋找良將,以練江東之兵,這對於我們後患無窮。”

曹叡被劉放這麼一提醒,不由得也點頭。

孫吳這麼多年能據守江南之地,用的就是水師和江南的湖泊河流之屏障。

益州兵的強悍,曹睿也是深有體會的,那是諸葛孔明親自訓練出來的。

連大魏最能打的司馬仲達也吃盡了苦頭。

“此言差矣。”

說話的是高堂隆。

“陛下,如今益州之兵十有八九皆在關中,孫權就算取了益州,還能得到什麼呢?”高堂隆說道,“孫權取益州而諸葛孔明若要回援成都,已經來不及,臣斗膽猜測,他只能以漢中為後盾,南拒吳兵,繼續坐鎮關中,但失去益州的支援,諸葛孔明必敗無疑,孔明一旦敗,朝廷復關中,王師長驅直入,南去漢中,益州也只是囊中之物了!”

曹叡卻沒有表態,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劉放這兩年做益州的紙張買賣賺了不少錢,他自然是不希望益州易主的,這牽涉到個人利益。

但高堂隆卻在與益州的紙張買賣中少有獲利,自然不在意益州的死活。

這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

而對於曹睿來說,無論孫權是否得到益州,他自己都無法短時間內收回益州。

他很清晰現在的目標:驅逐關中的諸葛亮。

“仲達。”曹叡喚道。

“臣在。”

“你有何高見?”

“臣以為高升平所言極是。”司馬懿說道,“孫權取益州,卻非完整的益州,只要朝廷能擊敗諸葛孔明,從孫權手中拿回益州,就簡單多了,我們沒有必要阻止孫權取益州,甚至必要的時候,要幫孫權取得益州。”

“陳司空呢?”曹叡又問道。

陳群道:“臣附議。”

曹叡的目光又落到司徒董昭身上,董昭說道:“臣附議。”

三國局勢相互制衡的經典在於誰輸幫誰。

這個邏輯很簡單,如果讓其中一方吞併另一方,其中一方必然壯大,形成更大的威脅。

本質上來說,三國之所以叫鼎力,是三家根據局勢,達成的一種潛在的共識。

至於諸葛亮北伐,假設三家中最強大的是孫吳,諸葛亮未必會盯著曹魏不放,甚至可能會派使者北上聯盟曹魏。

關於曹魏篡漢,那是為了北伐的政治口號。

諸葛亮這種人,怎麼會理不清楚客觀事實和政治口號的區別呢?

劉放卻說道:“陛下,我軍主力亦在關中,若是孫權取了益州,必再行東南之亂,屆時國朝有倒懸之危!”

“劉常侍又言重了!”高堂隆說道,“區區一個孔明,難道真的動了我大魏舉國之力?”

不等劉放反駁,高堂隆繼續說道:“自關中生變以來,朝廷未曾排程襄陽之兵,亦未動揚州之防,倒是孫權北上過一次,在陛下的親征之下,倉皇撤退,足見揚州防務之固,縱使孫權取了益州,野心膨脹發兵北上,又能如何?”

“我剛才已經說了,孫權得了益州弩兵,實力必然大增!”劉放顯然不打算妥協。

益州現在的紙張買賣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