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曹魏君臣的狂歡(第2/2頁)
章節報錯
子賺得盆滿缽滿,你們這些狗日的就是看不慣,就是想把利益給瓜分了。
而且幾個月前和孫權談紙張買賣,這些人一個比一個興奮。
無非就是利益的問題!
“孫權縱使得了益州部分弩兵,也需要時間排程到江東,更需要時間與江東兵馬融合,這段時間,我們可先敗孔明,取漢中,益州唾手可得也!”
“此言……”
劉放想反駁,高堂隆卻不給他機會,而是說道:“得益州後,朝廷可在江州造船而練水師,沿長江東下,虎吞南郡,兵臨武昌!以西、北之兵懾武昌而震江左!”
高堂隆所說的西、北之兵是指奪了南郡,在南郡設立陣地,武昌以北還有以襄陽、江夏為縱深的南部都督區。
這兩個地方能對武昌形成夾擊之勢。
至於高堂隆所說的從益州東下,這個戰略是否可行?
高度可行!
西晉滅吳,就在益州修建了大量戰船。
到了北宋末年,金軍滅宋的戰略就討論過是打西路還是打東路。
打東路的邏輯是大宋江南是賦稅之地,佔領江南,趙構就沒錢了,基本上完蛋。
打西路的理由是攻佔關中後,南下益州,從益州東進取荊湖而入江東。
等到蒙古打南宋的時候,也是取巴蜀,在巴蜀造船,順江東下。
為此南宋還在白帝城附近的河道打下鐵樁,防止蒙古東進。
為什麼會有取益州而東出的這種邏輯?
21世紀的人可能很難理解。
因為在古代,造橋技術很不成熟,長江對於古代大軍來說就是天塹。
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百人,過江都不是難事。
但是古代南征,動則數萬大軍,甚至數十萬大軍。
這一點曹丞相就很有發言權。
數萬或者數十萬大軍想要過長江,是一門技術活。
對方只需要在長江提前佈下密集的崗哨,便能趁敵人渡江之時,精準打擊。
這個邏輯和長城是一樣的。
除非北方是以泰山壓頂之勢南下,南方已經沒辦法反抗。
例如楊廣滅陳,趙匡胤滅南唐等等。
若是南方政權稍微有點實力,北方是很難攻破的。
於是從益州順江而下,是被歷代的不少強勢政權所採用。
曹魏多次南征都失敗了。
最典型的是曹丕剛繼位不久,夷陵之戰剛結束,季漢虛弱到極點,曹魏完全不必擔心西線,於是壓了全國一半的兵力三路伐吳。
結果被打崩了。
高堂隆說完後,大殿內陷入一片死寂。
他一下子就說到了曹叡的心坎兒上去了。
曹叡這個人,少有大志,繼位之後表現不俗,軍事上有曹操之才。
三國局勢進入到這一步,季漢主力雲集關中,孫吳終於發兵西進,這預示著益州已經在崩潰的邊緣。
只要吳軍渡過白帝城防線,益州幾乎如同一塊砧板上的肉。
至於白帝城防線?
很難攻破!
但此一時彼一時,吳軍完全不必攻破。
既然益州空虛,繞過白帝城防線,直接殺到江州,再雲集大軍兵臨成都,不就行了?
曹叡激動歸激動,他還是問了司馬懿:“仲達以為如何?”
司馬懿說道:“臣以為,可遣使去見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