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主”的話,而諸葛亮涕淚橫流,誓言效忠蜀漢至死不渝。這一場景成為了《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展現了劉備的深謀遠慮和諸葛亮的忠誠。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諸葛亮在得知五路大軍來犯後,數日閉門不出,卻早已心中有數。他針對五路大軍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了相應的策略,巧妙地化解了危機。例如利用馬超在羌人中的威望抵禦羌兵;用疑兵之計讓多疑的蠻兵不敢輕進等,充分展示了他的智謀和軍事才能。

經典詩句: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這首詩是後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一事件的感慨,描繪了劉備駕崩後永安宮的淒涼景象以及後人對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君臣的祭祀。

經典典故:

白帝城託孤:劉備在白帝城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託孤典故。這一事件不僅在《三國演義》中被濃墨重彩地描寫,也被後世廣泛傳頌和演繹,成為了忠誠與信任的象徵。

安居平五路:諸葛亮在面對五路大軍壓境的危機時,透過巧妙的策略和安排,兵不血刃地化解了危機,這一事件被稱為“安居平五路”,成為了軍事謀略和智慧的經典案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85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85 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這一回目不僅展現了歷史的波瀾壯闊,更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考。以周易哲學的角度來深度解析這一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隱藏的諸多智慧與啟示。

在周易哲學中,變化是永恆的主題。劉備臨終託孤,正是體現了這種變化的必然性。劉備一生征戰,建立了蜀漢政權,但面對生命的終結,他不得不面對政權傳承的問題。他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既是對未來的期許,也是對現實的無奈。這一情節反映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事物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我們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做出相應的決策。

“遺詔託孤”這一情節中,蘊含著深刻的陰陽平衡之道。劉備與諸葛亮,一君一臣,一陰一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劉備深知自己兒子劉禪的能力有限,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臣來輔佐,這體現了陰陽之間的互補關係。而諸葛亮在接受託孤之命後,也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他必須在陰陽之間找到平衡,既要輔佐劉禪,又要維護蜀漢的穩定,這需要他具備高超的智慧和謀略。

同時,“遺詔託孤”也反映了周易中“剛柔相濟”的理念。劉備作為君主,具有剛強的一面,但在面對生命的終結時,他也展現出了柔弱的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諸葛亮身上。而諸葛亮則以其剛柔並濟的品質,承擔起了託孤的重任。他既有堅定的意志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又能體恤民情,關心下屬,這種剛柔相濟的品質使他能夠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立足。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更是展現了周易哲學中應對變化的智慧。當五路大軍壓境時,蜀漢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然而,諸葛亮卻能沉著應對,不慌不忙。他透過分析形勢,找出敵人的弱點,然後制定相應的策略,逐一化解危機。這體現了周易中“知變”“應變”的思想,只有瞭解變化的規律,才能在變化中找到應對之策。

在諸葛亮應對五路大軍的過程中,還體現了周易中“以靜制動”的理念。他閉門不出,看似無所作為,實則是在暗中觀察,思考對策。這種以靜制動的策略,使他能夠在敵人不備之時,出其不意,給予致命一擊。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要盲目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安居平五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