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都明白,這把火不是什麼好火!其實冒不冒險倒也在其次,我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們去了根本就沒用!”
“怎麼沒用!”楊應麒道:“這事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我們漢部,都會有用的!?
李鬱心中一動,問道:“七將軍,你要安排他們做什麼嗎?”
“沒有。”楊應麒道:“我只是要讓他們去見識見識什麼是真正的險惡,然後他們才會知道漢部的好處,才會知道我們堅持得如此艱辛,為的到底是什麼!”
這件事情最終在楊應麒的堅持下敲定了,李鬱不服,只是楊應麒敲定的事情他自己一個人也扭不過來。但他認為自己是主管官員,學生若出了事情自己難辭其咎,因此請楊應麒許他親自處理此事,又推薦了一個同學來替代自己在中樞的職務。
楊應麒道:“你要去大宋?令兄準麼?”
李鬱道:“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這是必為之事,家兄料來也必贊成,就算他不贊成也攔不住我!”
楊應麒沉吟半晌,方才答應。
管寧學舍和蓬萊學舍的學生聽到訊息無不振奮,本來倡議這件事的兩校加起來也不過百餘人,這時得津門政府的默許,光是管寧學舍便有上百人要求前往,有司將其中在專才上己有甚深成就的學生、對火器研等緊要技術有特別心得的學生以及能文不能武的學生刷下,只許五十人渡海自此事以後,管寧學舍的高材生均以不習武藝為恥。到了蓬萊學舍,又有百餘人加入。
登州方面早己接到訊息,王師中對這件事情也極不贊成,但最後還是屈從於楊應麒的決定,將這些學生編入廂軍隊伍中,開赴京師勤王。
這些學生在學校時滿懷漏*點,但漏*點是漏*點,現實是現實,渡過膠水,漢部明處的保護網一旦消失,天地間的醜惡與艱險便撲面而來,走到半路水土不服者有之,呼天搶地者有之,藉故逃回者有之。但他們畢竟是年輕人,大多數人拉不下面皮,只好咬緊牙關硬撐過去。
他們到達汴粱時恰好四方勤王之師己集,金軍氣焰大見收斂,所以這些學子競得以順利入城。曹廣弼見他們來到頗為訝異,問李鬱道:“應麒打算幹什麼!讓他們來送死麼!”
李鬱苦笑道:“這件事我也極力反對,奈何七將軍一意孤行,我說不動他啊!”
曹廣弼無奈,只好在告知了李綱、种師道以後將這一百多人編入助防的隊伍當中,與汴粱學生們為伍。
漢部治下的學生來赴大宋之難,這事沒半天功夫就傳遍了整個大粱城!由於先前有曹廣弼的行動打了底,汴粱的民眾都己對漢部產生了好感和信任,林翼趁機暗中攪火,把輿論的高氵朝一波又一波地推動起來,到後來連皇帝都驚動了,不但頒下賞賜,還接見了幾個學生代表以示安撫。
這一百多個學生其實沒什麼戰鬥力,雖然文化水平不錯,但在眼前的局面之下也未必有人能貢獻什麼奇謀妙計可以說他們的來到對大宋的守戰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但是在輿論上產生的效果卻難以低估一
對汴粱朝廷來講,海外學子來京助戰乃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這不但體現了天子德被四海,仁感天下,甚至可以視為某種祥瑞。
對汴粱軍民來講,漢部學生的到來進一步表明了大宋與漢部關係的密切,讓他們感到爭取漢部為援的希望又大了兩分。只有种師道和李綱這等明白人才清楚地知道:至今為止漢部的所有動作沒有一項是官方行動!如果說曹廣弼的到來對大宋來說還有提供諜報、參謀的用處,那這些學生的到來就完全是一種象徵意義了。不過他們對此也不反感,因為這或多或少能夠振作大宋軍民計程車氣。
但是,在這一切表象的掩蓋下還有另外一件在眼下顯得並不緊要卻影響深遠的事情在生:漢部的學生一旦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