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才”這個字,我童年時還常被嚴格的老師罰寫,現在寫成“才”已經理所當然了。
因此,秦代“嶧山碑”、“琅琊刻石”、“泰山刻石”這些傳說由丞相李斯書寫,為秦始皇記功頌德刻在石碑上的“小篆”,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嗎?
李斯為秦始皇記功書寫的“刻石”還有“之罘刻石”、“會稽刻石”,都是統治者巡視疆域、立碑記功的紀念性文字。石碑文字和商周“金文”一樣,都是追求“永恆”、“不朽”的書法,鐫鑄在青銅上,或契刻在岩石上,稱為“金石”,對統治者的偉大功業有永恆紀念的意義。
然而在“刻石”書法發展的同時,秦代也由地位低卑的小吏創造了用毛筆直接書寫在竹簡、木簡上的“隸書”。
“小篆”是秦對舊字型的整理,“隸書”才是秦代所開創的全新書風。李斯如果是秦代“正體”文字的書寫者,那麼秦代充滿生命活力的新書法,卻在一群無名無姓的書寫者手中被實驗、被創造。這一群書寫者共同的稱呼是“隸”,他們創造的書法被稱為“隸書”。
由篆入隸
隸書的“破圓為方”,確立了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
這一次文字的定型經過兩千多年,
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換。
漢字從“篆體”改變為“隸體”,是書法史上的大事。
篆書基本上已經形成方形的字型結構,但線條還是以圓形曲線為主。“篆”常用來形容如同菸絲繚繞的婉轉,這與篆書使用的曲線有關。書寫篆體,有許多曲線的圓轉。唐代李陽冰就常以圓轉線條書寫出他著名的“玉莇篆”,粗細均勻,緊勁連綿,佈局秀麗。只不過李陽冰的篆書太容易流於裝飾性,缺乏筆勢的提頓,這是李陽冰個人借篆書發展出來的獨特書風。比較真正的如秦代“泰山刻石”李斯的篆書,其實還是有很多方筆,線條的刻畫也沒有那麼圓滑平均。
書法史上說到篆書改變為隸書,常用一句“破圓為方”來形容。例如,金文大篆書寫“日”這個字,寫成一個圓,中間一點,是象形的太陽,保留了最初造字“畫圖”的原型。
隸書卻“破圓為方”,把一個曲線構成的圓斷開,形成與今天漢字“日”用水平與垂直線構成的方形寫法。
之一 漢字演變(10)
隸書的“破圓為方”,確立了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這一次文字的定型經過兩千多年,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換。隸書在文字上的革命影響可以說既深且遠。
隸書的形成過去多定在漢代,漢代可說是隸書完成而且成熟發展的時代。但是以新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開創隸書新書風的時代是秦而非漢。
一九八〇年代在四川郝家坪發現的“青川木牘”,被斷定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〇九年)的書法。用毛筆書寫在木片上的三行字,文字水平的隸體線條已經完成,字型扁平,字與字的間距較寬,行與行的間距較窄,這些都是隸書的明顯標誌。秦隸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出現。
隸書被認為是地位低卑的“徒隸”之人,因為要處理太多簡牘檔案,因此發展出一種快寫的方便字型,也許像今天的“速記”。原本自是不能與朝廷廟堂使用的正體篆書相比,沒有莊重性,也沒有鐫刻在金屬石碑上的永恆性與紀念性。但是久而久之,方便簡單的字型在社會上流通起來,也受到務實政府的支援,逐漸取代了舊的保守字型。畢竟,文字的紀念性、裝飾性只對少數人有意義,從文字傳達與流通的實用功能來看,隸書取代篆字只是遲早的問題。
歷史上關於隸書的出現有一個傳說:一名叫程邈的罪犯,關在監獄裡,改變篆書,簡化成三千字的隸書。程邈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