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彙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 75萬多平方公里,是維繫炎黃子孫血脈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的第二大河,中國人都公認她是自己的母親河和“搖籃”。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佈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 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炎黃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殷朝至北宋的2500年間,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
這條生息繁榮了中華民族的黃河長期以來也禍害著兩岸的炎黃子孫。
她初時的形象清純溫柔——她從青海海拔4800米的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山腳下幾個泉眼溢位的清水中走出,彙集冰峰雪山的汩汩細流,衝出千山萬壑,向東邊的黃土高原滾滾而去——黃河中游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的這片被稱作黃土高原的遼闊地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黃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源頭還清澈見底的黃河水經過黃土高原後,完全變成了一條黃色的泥河。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 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一直保持在16億噸左右。
16億噸泥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可繞地球27圈!
這16億噸泥沙,嚴重破壞了西北黃土高原的生態。其中有4億噸粗沙,先沉澱在下游河道里,造成“懸河”,常常決口成災,還有12億噸細沙好土,隨水衝進大海,並淤起了河口三角洲。
2500多年以來,這些隨流而下的泥沙埋下的災禍不停地威脅著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成了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的憂患。
據史料記載,自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間,黃河在下游決口1593次,改道26次,她或東北流入渤海,或東南注入黃海,波及範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 25萬平方公里,把“三年兩缺口,百年一改道”的民間傳說變成了一種可怕的歷史規律。黃河下游河道歷代決口變遷,使華北平原逐漸淤高,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之下,是曾經繁華的城鎮、集市和喧鬧的人群。
元明清三朝,僅河南開封一線就決溢300多次。開封地處黃河下游懸河的南岸,黃河流到這裡,泥沙淤積,河床增高,導致“懸河凌空,大堤巍峨”的奇特景觀。
在過去的800年裡,開封城被黃河水淹過7次。尤其是16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