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明朝統治階級為打擊李自成起義大軍,以水代兵,扒開開封黃河大堤,導致開封城遭受滅頂之災,全城37萬多人,被淹死近34萬。
開封城數次被毀,又數次復修,如今,開封黃河段在汛期的水面,要高出開封城地面16米,生活在“開封城,城壓城” 的開封人無不擔心自己頭頂的那條“懸河”哪天會傾天而降……
黃河給中下游其它地段帶來的災害同樣慘烈。公元前132年,黃河在濮陽瓠子河段決口,洪水氾濫淮泗,淹及十六郡。“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
公元11年,黃河再次決口,氾濫冀、魯、豫、皖、蘇等地近六十年。北宋,1056年夏,“京師雨,兩月餘不止……河北、京東西、江淮、夔、陝皆大水”,“民廬室及軍營漂流者,不知幾千萬具”,“京東、北累歲飢歉,民多流移,近兗州稱民有夫妻相食,而村野新殯率被髮掘啖其屍肉。”
1933年,黃河在河南多處決堤,水災波及30個縣,受災273萬人,死亡12700人。
1938年,國民黨部隊為阻止日軍西侵,炸開黃河堤,淹沒蘇、豫、皖44個縣。不僅沒有阻止住日軍,反倒使600多萬老百姓遭受空前浩劫,漂屍成片,餓殍塞途,死傷89萬人……
有史料記載:1919年,在河北鉅鹿縣地下發現了一座宋大觀二年(1108年)河決冀州時的鉅鹿城,墓碑街道,歷歷可見。而1982年在開封龍亭潘湖湖底一米深處挖出明代周王府的房舍,經考證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在開封決口所淤埋。圃田澤、菏澤、鉅野澤等北方曾經的大湖泊,今天只有在史書上尋找它們的波影了。在黃河留下足跡的地方,如延津以北的漢代故道和流經蘭考的明清故道,如今都成了一條高出地面的沙帶,那是黃河用泥沙寫在歷史之“牆”上的一道道印記……
在劫難逃
三門峽所處的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史書記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這裡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時期屬虢國;春秋時期先屬虢、後屬晉;戰國時期分屬韓、趙、魏;秦國時置三川郡;西漢時改為河南府;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陝州後一直延續至明、清。新中國成立後設立陝州專署,1957年成立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邊陲,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相連,南與南陽相接,北靠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依潼關與陝西省相鄰。現轄靈寶市、義馬市、陝縣、澠池縣、盧氏縣和湖濱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20萬。
三門峽,位於河南省峽縣。奔騰咆哮的黃河沿太行山脈由北向南衝出,經陝西渭南市的潼關縣轉頭東流,進入豫西峽谷。三門峽就在豫西峽谷的中間,是黃河最險峻的峽谷河道之一,兩岸山體陡峭,相距約250米左右。峽口河上有兩座大石島,北名神門島,南名鬼門島。兩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像三座大門,從北而南稱之為人門、神門和鬼門,三門峽因此得名。三門峽的形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時代,峽縣一帶地形險惡,黃河水流不暢,百姓常受水災之苦。大禹治水之時,用神斧將現在的三門峽劈開,峽口河上留下了兩座大石島,兩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像三座大門。三門峽出口有三座石島頂住黃河的激流,從北而南稱為梳妝檯、煉丹爐和砥柱石。砥柱石枯水時露出水面約7米,洪水季節則屹立於驚濤駭浪之中巍然不動,成語“中流砥柱”便出自此處。在三門之間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則分別被稱作人、神、鬼三島。
地理學家則站在地質變遷的角度解釋說:在數千年的滄桑演變中,是黃河以自己巨大的水力,在此衝出了三路山口。不管是大禹用斧劈開岩石,還是黃河的水力衝開了山口,三門既開,從此,黃河順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