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日趙氏擁有的都是開發完善的熟地,光是服役的武士階層就能湊齊三萬多人。若再加上不用服役的野人、國人,趙氏擁有的領民數量,遠遠不是現在所能比擬的。

趙武拱了拱手,回答:“還是趙武聽起來親切,甲氏是一片荒澤,北面是狄人,霍城位於峽口,可耕地極少,北面是大戎小戎,這兩塊地開發起來都很難,還要支出巨大的防禦開支,不好辦啊!”

韓厥笑眯眯的說:“你從甲氏修了一條路通往衛國,國君已經知道了,此次收回甲氏北部,就是為了拓展這條路,我打算把這條路加寬加大,成為一條正式的國道,由此開通通往衛國、齊國的商路。”

令狐頡補充:“這樣一來,我們通往衛國的出兵線路就近了許多,也能更好的威脅齊國。”

韓厥贊同:“我就是這個意思。”韓厥說這話,是因為晉國是卿大夫主持國政,在大多數時候,國君不過是一個橡皮圖章,只擁有蓋章認可的權力,所以晉國人所說的“國君認為如何”不如說是晉國“卿大夫主張如何”。這個局面,即使悼公年輕有為,也不可輕易改變。所以,韓厥剛才說的封賞,基本上就等於晉國正式的封賞令,只不過這個決定還需要由晉國國君來宣佈。

韓厥指了指武宮方向:“既然你們都沒意見了,走,我們去武宮,國君在哪裡等你們。”

“怎麼又到武宮辦公事了?”令狐頡鬱悶地問。

武宮地方簡陋,辦公場所狹窄,它原本就不適合處理國事,但晉國國君對武宮很偏愛,也許是這座宮殿更能給他安全感。

稍後,國君在狹小的武宮大殿宣佈了對新軍的獎賞。

於是,趙氏當即交出了甲氏北部的領地權,這使得國君的領地憑空與衛國產生了接壤。同時,還可以透過甲氏直接通到大海………穿過甲氏北部那片狹小的通道、繞過中山國,在大約現代的天津所在的地方。陸路連線燕國,水路通向渤海。

國君宣佈獎賞過後,又宣佈由中軍佐荀罃代表晉國向周王朝獻俘………這是自晉文公建立霸權後的慣例,在“尊王”的口號下,晉國把周王朝置於自己的庇護下,每次獲得戰利品,按慣例要分給周室一點殘羹。這種庇護維持了兩百多年,等到三家分晉之後,失去庇護的周室旋即被滅,於是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列國紛紛開始稱王。

公事安排妥當,悼公親切的招呼趙武:“武子,這是第一次跨年度作戰吧?我記得單姑娘還在家裡等你,你回家看看吧!一個月後來武宮上朝,我有點新的想法,還請武子擔當更多的重任”悼公說完,扭臉看著韓厥,繼續說:“比如少司寇(相當於警察總監)。”

國君這麼說,是因為主管人事權的三郤覆滅後,國君趁機奪取了部分人事任命權,也因此,他對晉國諸卿職位的升降有了部分話語權。

對悼公的提議,韓厥深表贊同:“小武,你家的齊策今後還要多多勞累一下,你武宮守禦的職位依舊不變,但旅賁與虎士的教導將由齊策負責。可惜我們不能給他一個大夫的職務。”

韓厥所說的“不能給齊策大夫職務”是因為依據封建的原則,“臣之臣下”是領主的私有財產,身為國君不能把領主的臣子任命為自己的臣子(臣之臣下,並非我臣),除非這個臣子向國君獻上自己的家臣。春秋時,把這種行為稱之為“薦”。韓厥這麼說,先任國君對不起趙氏,而趙氏孤兒崛起,又必須依靠自己僅有家臣的力量,所以韓厥做如此表態,也等於在暗示悼公:你不能奪走趙氏的家中最出色的家臣。

悼公領悟了韓厥的意思,他笑著吩咐:“武子,你可不能虧待了齊策,我聽說齊策有兩個兒子,你讓他的次子‘別出’吧,等他次子成年後,我打算當做自己的臣子來培養。”

趙武點頭同意:“齊策現在是國中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