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不給夫。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雖然《資治通鑑》一書對於楊廣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劣跡”有著誇張放大的習慣,但是也能說明一點就是楊廣的巡視排場確實蠻大的。
龍舟船隊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規制特別,用工精緻,各色船隻如舟、航、舫、舸、船、艙、艚等在形制、功用、大小、花色方面均有明顯區別。舟和船是古代對水上航運工具的通稱,但一般來說,舟乃尊稱,船乃俗稱。龍舟船隊中冠以舟者,都是皇帝、皇后、妃嬪、貴人、美女、夫人乘坐之船;而冠以船者,則為一般官吏士兵所乘,其規制有明顯的不同。航,一般指方形的船,或兩船相併而行之船。舫,原指竹木筏,後用以稱呼船,一般也指兩船相併。舸,一般指大船,但後來可用來稱呼小船。艙,也是一種大船,楊廣船隊中的艙是用來裝載“羽儀服飾、百民供奉之物”的,則其規制當然不會小。艚,既用來稱呼貨船,也指一般戰船。艨艟又稱“蒙衝鬥艦”,則是一種典型的戰船,其形制外狹而長,用以衝突撞擊敵船。舴艋是一種小船,形似蚱蜢之狀,也用以作戰。楊廣為巡遊江都在不到半年時間內製造了大大小小形制不一的多種類的船隻,龍舟鳳艏貨船戰艦,琳琅滿目,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製作之速,在中國古代造船史上,實屬罕見,這也顯示當時造船工人的聰明才智和當時造船業的高超水平。當然,船工勞役之苦,亦可想見。
楊廣乘坐的龍舟,規制巨大,豪華至極,堪稱水上宮殿。但是絕對沒有《大業雜記》與《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那麼龐大,甚至豪華。《大業雜記》關於龍舟記載:“其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周以軒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飾以丹粉……”。
其實《資治通鑑》關於這個的記載全都是以《大業雜記》為原本的,只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比編《大業雜記》杜寶更為仔細罷了,也可以認為杜寶沒有學好數學。司馬光他在看到杜寶記載的這一組資料時便發現了問題:長200尺,相當於現今60米,闊50尺,相當於現今15米,就算沒有走廊之類的,總共也只有900平方米麵積,中間兩重160間房,平均面積也只有11。25平米,如果減掉一些走廊之類的什麼多餘空間,這樣房子就有點小了,不是嗎。於是發現問題的司馬光在偷笑之餘果斷地在到《資治通鑑》編纂的時候,把資料改為:長二百丈,房百二十間。他們之間的資料的隨意編寫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實際上的資料,只能透過想象他們心目中的昏君楊廣來想象龍舟的大小,這樣他們不同的人造出來的資料都存在著矛盾,而且還相互矛盾。
至於楊廣當時龍舟的大小是可以根據當時楊廣南下的河流寬度能推測出一二來。當時楊廣南下的專用水道的瘦西湖是隻有**米寬的樣子,如果龍舟要在水面上行動自如的話,那麼龍舟的寬度只能在六七米的樣子。這隻能說是前無故人但絕不能說是後後無來者的。
話說楊廣南下的隊伍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萬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楊廣命武衛大將軍郭衍為前軍,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為後軍負責沿途保護船隊,河道上千舸競發,兩岸彩旗招展,這一幕與千年前楊廣的偶像秦始皇的南巡隊伍一樣威武雄壯至極。南巡船隊和兩岸士兵總計有二三十萬人,他們像一股洪流滾滾而來,沿新修的運河徐徐東南行,為供給這麼多人的食宿生活,沿途民眾苦不堪言,據記載楊廣命令“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輦”,極水陸珍奇,勞民傷財。佳餚豐盛,“**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浪費極大,獻食從役者每天都在十數萬眾,以致沿途騷然,農事拋荒,民不得安居。這雖然有很大的部分是誇大之辭,但是幾十萬人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