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在營建洛陽新城的詔書中強調了要從儉,但是負責營建新城的宇文愷“揣帝心在於宏侈,於是東京之制,窮極壯麗”。洛陽新城是從大業元年(605)三月開始正式營建的,到大業二年(606)正月,這座新城已經基本完工,總共才用了十個月。這麼大的工程量,為什麼這麼短時間就能完成呢?按照史書記載,修建東都洛陽,每個月投入的人工就是二百萬,意思就是投入的人力太過龐大。其實不盡然,首先投入的人口兩百萬是有點誇張,因為說實在的洛陽城就那麼大要同時讓兩百萬的人同時在哪地面上勞作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太現實,當然投入的人員肯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其次,當時營建好的洛陽新城其實只是主體部分已經完成,還有一些地方是沒有建好的,根據某些史書記載直到大業九年(613)都還在建造新城的其他建築,如元《河南志·隋城闕古蹟》記載道“東城,大業九年築”。再者,洛陽新城的建造完全是有計劃有樣板目的性非常強的一次工程,這使得在營建的過程中人力物力得到了絕對的應用,這使得進展的速度比較快。
這從洛陽新城真正的設計與建造者宇文愷前面接受命令營建的大興城就能看出。宇文愷,小字安樂,是隋朝建築藝術大師,他最為自豪的事應該是他一生竟然直接規劃建造了兩座世界聞名的城市,他出身於關隴勳貴之家,是隋開國功臣杞國公宇文忻之弟。宇文愷家族世代為武將,諸兄並以弓馬發達,唯獨他好學,博覽群書,多才多藝。曾任太子楊勇的左庶子,任營宗廟副監。開皇二年(582)七月,楊堅在長安城東南方向營建大興城,特任宇文愷為營新都副監,宰相高潁雖任總監,但大興城營造的規劃、工程設計等實際全出於宇文愷之手。後宇文愷又總領疏通渭河通漕運,因兄宇文忻被誅坐除名於家。開皇十三年(593)修建仁壽宮時,宰相楊素推薦宇文愷規劃設計,於是任檢校將作大匠,不久充仁壽宮監,遷將作少監。獨孤皇后病逝後,其山陵營建又是宇文愷協助楊素完成,因得賜爵安平郡公。故而在營建東都時字文愷又被楊素推薦充作副手,遷官將作大匠,成為新城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在規劃洛陽新城基本上是依據了長安大興城是由羅郭城、皇城、宮城三大部分組成的主體結構。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大興城“東西十八里一百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步。”大興城營建時是先築宮城,次築皇城,後築郭城,佈局嚴謹,宮殿街坊功能區分明確,集中地表現了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藍圖,體現了作為皇帝楊廣的追求。
洛陽新城的規劃佈局就是由寧文愷在總結大興城建築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也是一座精心設計,規模宏大的城市,但是由於地形不一樣,洛陽新城的平向佈局與大興城有一定的不同。據記載:
羅郭城周長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大約27516米。總共有八座城門,南西三門:正南曰建國門,東曰長夏門,西曰白虎門;東面三門:北曰上春門,中曰建陽門,南曰永通門;北面二門:東曰喜寧門,西曰徽安門。羅郭城內縱橫各十街。“端門街,一名天津街,闊一召步,道旁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為御道,通泉流渠,映帶其間”。上春、建陽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白虎、永通、徽安、安喜門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十二步,餘小街各廣三十一步。有裡一百三、市三。每裡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而洛南諸裡,“各週四裡,開四門臨大街,門上為重樓,飾以丹粉”。三市中,大同市週四裡;通遠市週六裡,有二十門,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
羅郭城的裡坊數同長安大興城一樣,由羅郭城內的縱橫街道構成,城內103個裡坊都大致呈方形,各坊面積相近,約1裡見方,較大興城的裡坊略小一些,坊分佈在洛水南北的東部地段,與集市的聯絡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