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著遼東兵力也是浪費,還不如加強宣大一線的防禦呢。”

“怎麼?如山海關不留重兵,那此門戶不是形同虛設,反而讓韃虜有了近道,這不是更加危險嗎?”王主事立刻提出了異議。

“我說的不是不留重兵,而是這裡的兵留的太多了。”吳世恭連忙解釋道,“現在寧遠這裡有著吳三桂的四萬兵馬,而山海關內有著精兵一萬,此外塔山還有七千,杏山還有六千,再加上我的汝寧軍三萬,足有九萬多兵馬。這麼多的兵馬,如果不考慮進攻,一力防禦的話,那也太多了一些。依我看,有著四、五萬就足夠了。”

聽到這裡,秦公公開始首次發問了。不過他的話語中還是賠著小心:“難道這就是長敬想要歸去汝寧的原因嗎?雖說雜家不怎麼懂兵事,可也知道守城的兵力是越多越好。你看這樣如何?如果長敬想留下,雜家就向皇爺爺說一聲,給你個提督之名,讓你在遼東與吳三桂吳提督平起平坐,你倆人就各守一城。如果你想回汝寧,那雜家就在這裡越權做主,讓你帶兵五千回去,其餘的兵馬就留在遼東,其總制人選就由長敬指定。這樣一來,不是更穩妥一些嗎?”

吳世恭笑著搖搖頭道:“秦兄弟!你說的法子固然是求穩,但我大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求穩已經不行,一定要用猛藥治。所以說,如果依你所言,這大明天下依然如此,局面最好也不過是個維持現狀。而我想要的,是要讓大明朝局面逐步安穩,爭取用上個十來年,把陝賊和韃子這兩大敵全部剿滅乾淨。”

“哦!?”這話一說,頓時引起了秦公公他們那難以置信的眼神。時到如今,有多少重臣都上奏過平定天下的“良方”,可結果證明,他們所開具的“良方”大多數都是妄言大話,非但沒有解決這兩個大敵,整個天下的亂勢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以今天秦公公他們又聽到了吳世恭說了同樣的話以後,就讓秦公公他們就有些將信將疑。

“那長敬請說!雜家就洗耳恭聽。”

“那我就先說遼東。朝廷從京營給我調撥一萬人馬,再下諭讓吳三桂分給我二萬。有了六萬兵馬,我將在二個月內攻至松山,先把洪督師這一萬官軍解救出來。之後就隨機應變了。如韃子勢單力薄,我將率領著聯軍接著北上援救錦州,爭取把錦州城內的祖總兵這一萬多兵馬救出。如果韃子確實勢大,也只能讓錦州城內的祖總兵聽天由命了。我將率聯軍依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這兩城內的官軍撤回寧遠和山海關,加強這兩城的防禦。”

“吳總兵!雖說您勇氣可嘉,可本官可要說句話,得罪莫怪!”王主事對吳世恭拱手行禮道,“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說其他,先說怎麼樣調配糧餉吧!現在戶部的庫房可是窮的叮噹響,短時內絕無可能調來滿足六萬兵馬的糧餉的。”

“王主事所慮極是!”吳世恭向王主事點點頭道,“不過本官已在山海關和寧遠瞭解過,這兩城內都積蓄有足夠三萬大軍所用兩年的糧草,更不用說民間存糧了。只要在其中調撥一二,也就足夠此次用兵。”

“至於餉銀,本官就先與兵部核定一個數目,出兵時先由本官墊著。待到此次本官出征歸來,朝廷在一年內把餉銀歸還本官,或者給予本官等額的抵押物。你們說,這樣如何?”吳世恭問道。

這話一說,讓秦公公他們是精神一振,這首先就解決了出兵的最大障礙。為了保險起見,王主事又問道:“那吳總兵需要什麼抵押物呢?”

“到時再商議吧!等獲勝歸來再說。”

這話說的漂亮,那意思就是說:如果吳世恭完成了救援任務,那朝廷才會結賬,如果不成功,那朝廷就不必支付這筆餉銀。因此,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內心裡就傾向了吳世恭。

“那長敬又需那些官軍呢?”秦公公又問道。

“吳三桂那裡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