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少不了。京營那裡就用原先餘侍郎的汝州軍吧!他們在河南與我打過交道,用起來也比較熟。當然,朝廷如果為難,也可在京營調來三萬兵馬,不過餘侍郎的汝州軍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未完待續。。)

第七百八十二章索要官職

吳世恭的這個條件也不過分,秦公公他們也在各自的心中都暗暗點頭。不過說到這裡,鑑於清軍的兇名,秦公公也免不了想到要未勝慮敗了:“長敬!萬一……,雜家可是說的萬一,你這次可只有六萬兵馬,萬一再次大敗,那遼東之局可不是全面糜爛了嗎?”

“我帶著三萬人就可以從松山殺回山海關,現在有六萬人難道不能從山海關殺到松山嗎?”吳世恭斬釘截鐵地說道。在這時候他可不能流露出絲毫猶豫,就是要給秦公公他們,或者準確的說,是給崇禎皇帝和朝廷以信心,讓他們支援汝寧軍的計劃。

“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就是吳總兵把松山內洪督師等救出,來回征程也是艱難,貴軍傷亡也可能就有萬數,甚至還會超過,那又有什麼意義?而現今遼東已有楊督師,洪督師已不是不可或缺。”王主事說道。

也許是吳世恭自告奮勇的行為感動了王主事,所以現在的王主事的態度也好了許多,甚至能向吳世恭說些交心話了。而且王主事說這話也是擔著政治風險的,他已經明確地向吳世恭表達了朝廷的意思:洪承疇這個督師的死活,朝廷其實已經不在意了,甚至連松山、錦州被圍的官軍,朝廷都有了放棄的意思。因此,現在的大明朝已經不願意用這些死子來交換吳世恭所率領的生力軍。

“賬可不是這麼算的。”吳世恭解釋道,“就是收支相抵,甚至略虧一些,也要兒郎們看到朝廷沒有放棄他們。這也能提升兒郎們計程車氣,讓他們在將來能用命守住寧遠和山海關。再說,如這次本官的大軍有傷亡。難道韃子沒有傷亡嗎?本官已在河間斬殺韃子七千多,這次返程又斬殺韃子超過五千,如果救援松山時再與韃子發生大戰,本官就在這裡誇個海口,打敗韃子可能有些難,但尋求了兩敗俱傷絕對沒問題。如果救援大軍傷亡超萬,那韃子的傷亡也起碼有七、八千。這樣一來,近兩年韃子可死傷了近二萬男丁。韃子人少,絕不能忍如此損失,總要休養生息個二、三年。在此期間。北方暫時能得安定,朝廷也可精勵圖志,本官更可有時間安定中原。”

“在這點上雜家是贊同長敬的。”秦公公也在一旁開口幫襯道。在這十幾年中,明朝被滿清壓制得太狠了,喪土失地、屢屢慘敗。十分打擊大明朝那種天朝上民的自豪感。所以現在無論是君臣,還是朝野。都十分盼望著出現一位“抗清英雄”。

而吳世恭最近兩次對清軍的赫赫戰功就讓朝廷看到了希望。尤其是送到兵部的韃子首級,證明了吳世恭不是在虛報軍功。所以在這裡秦公公就選擇了支援吳世恭。

不過秦公公接著與吳世恭商量道:“雜家不懂兵事,就在這裡胡言亂語幾句,長敬莫怪。你說錦州和松山就是死地,要放棄也就罷了,反正現在也被虜酋給重圍。可現在塔山和杏山畢竟安然無恙。無名撤軍,恐皇爺爺名聲有損,朝廷名聲有損啊!”

吳世恭皺著眉考慮了一下,點頭答應道:“這事以後再說。不過我也在這裡保證:如這兩城未遇危險。那就先不撤軍。這樣可好?”

吳世恭不願意在這種繁枝末節的問題上多爭辯,所以就用了緩兵之計。畢竟現在錦州和松山的明軍還未救出。不過真的到了那時候,完全可以見機行事,只要清軍出現圍攻塔山和杏山的苗頭,吳世恭完全可以先斬後奏把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