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能拿來做個擺設,一有個風吹草動,一碰就垮!真正能戰的,也就是張邁帶著身邊的那些親兵了。我軍若忽然兵臨城下,彼必驚慌失措,秦西部隊勢必望風來降,那時郭威車陣、奚勝陌刀也都震恐難安,契丹從北壓下,我大晉天師從東掩來,天策軍勢必全線崩塌!這可是千載難逢的不世奇功,一戰之下,西北必平!還請陛下當機立斷!”
孟昶聽了,只是搖頭,王處回道:“劉將軍,你所說雖然有些道理,只是並無證據。據探子回報,秦西諸州都有天策軍馬來回巡邏放哨,節制著秦西投降軍馬,若張邁手下只是少量兵馬,不可能鎮得住秦西諸州。天策軍從涼蘭開到秦西的軍馬究竟是十萬還是五萬,我們難以確切知道,但總之是不止一兩萬的。”
劉知遠道:“張邁從涼蘭帶來的人馬固然不少,但可能只是以民兵假裝精兵,什麼龍驤軍,什麼鷹揚軍,可能都只是民兵結營,插了旗號故作玄虛罷了。真正的精銳必定不多!”
王處回道:“劉將軍這般說是有證據,還只是臆測?”
“這……”劉知遠道:“雖無十足證據,但按照情理推斷,十有**必是如此!”
王處回道:“若是事實真如將軍之推斷,我軍渡水一戰的確有可能成功,但萬一將軍推測有誤呢?那豈不是陷我巴蜀子弟於火坑之中?”
劉知遠此次出兵,但求隱秘神速,不但瞞住了敵人,甚至連自己人也都瞞住,他是北國驍勇大將,因此靈感迸發之際捕捉到了制勝之機,便敢行險,你要說他有多少的把握,多確切的證據,其實沒有,相反,這個決定其實有許多的隱憂,許多的後患,然而那道閃電般的光芒在腦中劃過,忽然便有決定!
雖然,劉知遠非不知道自己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奇兵渡渭,勢必留下許多破綻,但他內心深處自有一種不完全是理性的判斷:只要幹掉了張邁,勝局便決!
在這個判斷中,張邁的生死便是關鍵所在,至於其它的都是枝葉。哪怕損失一個區域性的戰場,哪怕失去十萬將兵,哪怕後方暫時天下大亂,也改變不了勝局!
劉知遠要賭的就是這一個關鍵!他認為以枝節之可能敗來賭關鍵之可能勝絕對值得,但偏偏孟昶王處回卻都不這樣想,兩人說來說去,盡在劉知遠認為的“枝節”上糾纏,這讓劉知遠不禁有些恚怒。
他壓了壓暗燒的火,說道:“此次渡渭之戰,前鋒末將自當,蜀軍只需作為後援即可。若有險難,我軍當之,若我有大利,陛下收取。”
要知石晉的軍隊數量也十分龐大,只是被郭威扼住無法西進,要分出三五萬人來原也不難,但此戰的關鍵乃在“速”、“隱”二字,三五萬的普通軍隊要如這八千精銳一般在渭南平原行百里之地、兩次渡河而不被察覺那就很難了,而一旦被郭威察覺,對方自然會有辦法應對,所以劉知遠才需要蜀軍的支援,這是軍事地理所限。
但王處回聽了劉知遠的話卻想:“難事你們做,好處我們拿?天底下豈有這等便宜事?”晉、蜀之間的罅隙之深,原本原在唐、蜀之上,這次孟昶之所以會聯晉擊唐,完全是張邁鋒芒太盛所導致,至於晉蜀之間其實並無多深的信任基礎,相反,蜀人精英中早存著一種共識:無論是天策唐軍還是石晉,誰滅了對方接下來肯定就會兼併蜀國!
因此對蜀國來說,上上之策當然是天策與石晉兩敗俱傷,蜀軍趁機收取關中、夾制隴右,這也是孟昶的曾有過的念頭,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可能性並不大,退而求其次,則是追求天策與石晉保持平衡。至於唐、晉、契丹三者任何一方取得全勝,卻都是蜀人不願意看到的。
這時不管劉知遠好說歹說,王處回也只是搖頭,劉知遠大是惱火,心道:“此事原本不需要我如此犯險,南線進攻天策本是你蜀軍該做的事情,若你們能派出五六萬人馬,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