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學習成績好了有什麼益處?
孔子說可以糾偏,即透過學習,改正愚昧、浮蕩、損物、偏激、作亂和狂妄的弊端(),可以觀風察俗當記者,溝通情感騙老婆,抒發怨恨交朋友,捉鳥捕獵,沾花惹草(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一言以蔽之,學以致道,學以致用。用是功用。那到底學習有沒有什麼實惠呢?
功利也是有的,孔子說學得好可以管理政務,當外交官(頌詩三百,授之以政……使於四方),就可以拿工資買飯票(學也祿在其中矣),除非象樊遲那樣自甘下流去學種莊稼辦菜園()。當然要學以致用,否則不能獨立工作,讀再多書也沒有什麼用(不達……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但孔子似乎更欣賞學而不出仕的人(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比如漆雕開推辭說沒自信(),閔子騫拒絕給惡人做事(:善為我辭焉)。但孔子的學生子夏,卻是明明白白地勸人出仕,表達了一種觀念家與事業家不分離的觀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那怎麼樣才學得好呢?
孔子說學習態度有四個層次:天才為上,主動學而成才為次,被動去學又次,不學無術為下(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但學習效果有三種境界: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但個體的悟性差別很大,子貢“聞一以知二”,顏回“聞一以知十”(),中間還有一個舉一反三()的層次,但真的顏回悟性比子貢強五倍嗎?舉一反三強過子貢的聞一知二嗎?這恐怕不是孔子的本意,他說過子貢經常能言中(1)。這裡有個數學問題。聞一以知十,當然強,像歌裡面唱得那樣“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這是十進位制。聞一以知二呢,是二進位制,是開方,在計算機語言裡就是運用二進位制,子貢的腦袋是電子計算機,應該是孔門一絕。至於舉一反三,只能算是幾何學的基礎,甚至生活的常識,一間屋子有四個牆角,老師說出一個來了,學生還說不出另三個,就笨到家了,所以孔子說遇到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教下一課了。小結:舉一反三是基本功,舉一知十是勤奮,舉一知二是聰穎。
現在的“學”的含義,與孔子時代並無二致,無處不能學,無人不可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即使見到沒有德行的人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促使自我省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貢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學不僅僅是讀書。
學的對面是教。孔子是有來學而無往教,人求學則教,提問則答,沒興趣學的,你怎麼灌輸都沒用,一夜之間全忘光,孔子為人師表,功用而不功利。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2、百川歸海的道
道在《論語》中可以歸納為六層意思。
本意為物理意義上的道路。“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還有一個雙關語的例子很絕,孔子說:誰能進出不經由門戶?為什麼沒有人遵循這道路(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行不由道,要麼碰壁,要麼做樑上君子。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一般來說,走大路不會錯,因為人多,但不是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腳下嗎?捷徑就是掌握在少數人腳下,而從眾更容易,人走多了就輕車熟路,連牲口走多了都老馬識途。
引申為事物的基本道理。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要求的是孝悌,講究一種人際之間的秩序;如“君子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