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大家都要學道,天下才和平。

引申為行為準則。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否則便是不肖,不肖就是基因混亂,還不如回到母系社會;又如柳下惠的挺直道,反枉道(),通俗地說就是提倡正門正道,反對歪門邪道,不惜多次被罷免;再如澹臺滅明,因為行路不走小道(行不由徑),不是公事就不會跑到上司家裡去,子游就很賞識。

引申為主張、學說。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心領神會,知道是忠和恕,冉求的悟性不及,說:不是不喜歡,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

引申為道義。如邦有道還是無道。邦要怎麼樣才算是有道或者無道呢?孔子給出了具體形象的標準,禮樂和軍隊的管理權在天子,為王道,有道;在諸侯,為霸道,無道。國政不掌握在大夫手上,有道,平民不會議論紛紛,有道;否則無道()。論語裡各舉了有道和無道的一個例子,衛靈公無道,你看他國王好色比好德還急(),而且居然向孔子詢問軍陣的事情(),但他的衛國為什麼沒有敗亡呢,孔子說是他的大臣得力,仲叔圉當外交部長,祝砣當文化部長,王孫賈當國防部長,怎麼會敗亡呢()。齊魯大地有道,“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並非因為是孔子的故鄉,而是因為齊國的開創者是姜太公,魯國的開創者是周公,齊魯的政教都有先王的遺風。君子看得出有道無道,怎麼來應對呢。很簡單,有道則為之效力(有道則見……邦有道,谷),行為正直,說話直率(),不必顧忌什麼,南宮适是這樣,甯武子是這樣,蘧伯玉是這樣(邦有道則仕)。無道就要小心了,行為要正直,說話要謙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南宮适是這樣,所以免於刑戮;或者裝傻免禍,比如甯武子;或者拍屁股走人,“無道則隱”(),比如蘧伯玉“卷而懷之”,比如民眾要去逃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比如孔子說要去流亡(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運用到今天的打工一族,假設要在一個國有公司從一而終,公司有道則智,無道則愚;有道則上進某個一官半職,無道則隱忍,把智慧收藏儲存起來,以待明年開春。有什麼辦法呢,打工一族是弱勢群體,沒有話語權。領導在唸又臭又長的報告,如果是轉述別人的,不妨打瞌睡,被抓住了點名站起來就說昨夜加班了;如果是領導的原創,那就做點筆記,做跟報告無關的筆記,我就經常在領導做戰略報告的時候默寫《詩經》裡的情詩。當然最積極的還是跳槽,但最積極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引申為大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說這句話不必咬牙切齒覺得壓力太大,有多少人死的時候通曉了大道?就好像說跟西施*,第二天早上死了都值,痴心妄想。蜉蝣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就死,典型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因為它生過,愛過,交尾產卵過,繁衍了,就是掌握了蜉蝣的大道,朝生暮死可也。“君子謀道不謀食”(2),那當然嘍,掌握了大道還會餓死嗎,路面等級越高,收費越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君子不掌握大道,小人就會亂套。“文武之道”()是道的最高境界,文王積蓄人民和糧食,武王厲兵秣馬,在哪條路上走不是無往而不勝,先禮後兵才能前恭後倨。但做起來很難,孔子的道比東海還深,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指的不是一般人;至於《子罕》篇裡那一章裡的道就比太平洋還深了,“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翻譯過來是:能一起學習,不一定能一起信從大道;能一起信從大道,不一定能一起堅守不移;能一起堅守不移,不一定能一起通權達變。我可以說得通俗一些:同學,不一定是同志;同志,不一定是戰友;戰友,不一定一起掉隊、投降、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