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唯,反之亦然。這叫什麼理論呀?也許你稱它為理論它自己都不好意思。
我喜歡竇唯,也喜歡王菲。矛盾在哪裡?我看不出。
王菲·當時的月亮
太過商業化的東西我不喜歡,人也好歌也好電影也好,因為喜歡的人多,人一多身價就掉了。“物以稀為貴”嘛。幽蘭綻空谷,雪蓮傲山巔;狗尾巴草到處都是,卻沒有人把它插在花瓶裡。
但王菲是個例外。例外的意思通常就是獨特。王菲的唱功不容置疑,一首普通的《紅豆》也可以唱成傳世經典。她的音色本來很清麗,但卻常常唱出慵懶的感覺,迷迷糊糊地拉著你走遍塵世。說她小女人也好新人類也罷,她既然能在商業化音樂中異軍突起,成為我的“例外”,那她就自然有成為例外的條件。
至於那條件是什麼就不是我所能講得清楚的。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朴樹·那些花兒 一個可憐的孩子,我只能這樣定義朴樹。說這話讓人覺得好像我是個飽經風雨洞穿世事的得道高僧。天知道我比朴樹小多少。
朴樹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有點像桃花源裡的人。對著照相機不懂得擺POSE,唱歌不帶動作,上臺領獎不懂得要感謝公司,說聲“謝謝大家”就下去了。孩子啊孩子!
朴樹的歌很內斂,同時又有向外突圍的趨勢。他的聲音純粹就是一個大男孩嗓音,沒有受過任何專業的訓練,我甚至可以聽出他有些地方氣息錯了。但這種原始樸實的聲音常常給我質樸而厚重的感動。
朴樹說他有點自閉,他更喜歡唱而不喜歡說。他覺得音樂親熱而人群冷漠動物善良人類危險。他用長髮遮住眼睛是為了“不把這世界看得太清楚”。他是為一些人一些事而不是為自己生活,“艱難而感動,幸福並且疼痛”。
我聽朴樹的時候會想起村上春樹。也許是因為他們都一直在講述“傷感而優美的青春,多情而孤獨的年代”吧,只不過一個以音樂為載體,一個以文字為路徑。
朴樹的音樂底蘊就是孤獨,徹頭徹尾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末日後一個人站在荒涼的大地上仰望大得嚇人的月亮時的孤獨,而是站在像魚一樣穿梭不息的人群中間茫然四顧的孤獨。前者是絕望,後者是殘忍的絕望。
我想起一篇超短篇小說:世界末日後惟一活下來的人獨自坐在房間裡,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我常常在想,當敲門聲響起的時候那個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恐懼?是困惑?是欣喜?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我覺得那個人就是朴樹,孤獨地守護著地球,所以他對外界才會有那麼強烈的抗拒。
朴樹歌聲中與生俱來的無助感是學也學不來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富城翻唱他的《旅途》。儘管郭富城也許唱得比朴樹純熟,MTV拍得更精緻,但始終沒有朴樹的厚重撞擊力。再加上那些我不喜歡的商業運作,一句話:沒感覺就是沒感覺。
朴樹的歌裡面《那些花兒》是我最喜歡的。我的一個筆友說歌裡明媚的笑聲和水流聲讓他覺得自己老了,那是擋也擋不住的懷舊感覺,是對純真年代的一次回望。
六個夢(4)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 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 如今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花兒·幸福的旁邊
花兒的崛起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因為他們是中國第一支未成年樂隊。“未成年”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他們是和我們一樣大的愣頭青,他們也要面對父母的嘮叨作業的壓力高考的威脅,他們是《美國麗人》裡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