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目中沒有能保持住一個移民“司令”的最後晚節和尊嚴。

顯然,劉懷榮非常看重部下的感受和評價,談到這一話題時,他多次停下來,望著窗外的夜空發呆。

記者明白,老漢是在為部下們的誤解和評價而傷心。

其實,部下們的看法並不會影響或貶低劉懷榮的“司令”形象,連原華陰市政法委書記李集新都說:“移民能重返庫區,劉懷榮起了重要作用”。這位原政府官員的 評價是中肯的,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使劉懷榮和他的部下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終於,他和幾十萬移民不屈的抗爭贏得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注,中央下發檔案允許 15萬移民走出缺乏起碼生存條件高塬大山,返回他們數十年來魂牽夢繞的庫區……

如今,三門峽庫區的“四大司令”已有三人作古,“司令”們手下的干將們大多徘徊在生命的邊緣,再也無心、無力於耗去了他們大半生精力與財力的移民問題。然 而,86歲了仍敢騎著摩托在馬路上狂奔的劉懷榮卻揹負著歷史的塵埃,依舊為移民返庫人數、安置土地等問題奔走呼號,他無數次地層層找領導、找當地和上級政 府、找執法部門。但令他鬱悶和傷心的是,他和他反映的問題總是在層層領導和各級政府部門之間被推來推去,個別執法者還動輒就對他“繩之以法”,好像個別人 對移民的侵害天經地義,被人蠶食了的移民利益從來就遊走於當地政府及“法律”的思維之外。

劉懷榮十分不解也十分不服,他對記者說:“當年,我們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才移民的,對於國家來說,我們是有功之民,理應得到善待。可是,如今當地政府的 個別領導不但不善待我們,還心安理得地侵吞我們的利益。更可氣的是,移民利益受到侵害,渭南和省裡還沒有人管……”

激動和憤怒使得老漢的邏輯思維變得有些不大連貫,想指責“當地的個別領導”,他卻又突然把話題轉到從前。“上世紀五十年代移民前,層層政府的領導給我們描 繪了多麼美好的前景啊!給我們承諾了多少的好事啊!他們講的那些話是何等溫暖人心,感動得我們熱血沸騰、無怨無悔地移民大西北,移民陝西渭北高塬……”

劉懷榮記得,最初感動他和庫區百姓的是鄧子恢副總理在全國人代會上的報告。

他說,鄧副總理那“激動人心”的報告傳達到陝西省渭南地區華陰縣時,已是1956年冬春交替時節。對國務院鄧副總理那份報告,“劉司令”的記憶裡只剩下了 一些斷斷續續的碎片。“唉,反正講的都是如何修好三門峽水庫為老百姓謀福利之類的事情;講了黃河變清的美好情景;講了建三門峽電站是治黃史上的千古大業; 好像還講了三門峽電站修成後對社會主義建設、對增強國力、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政治意義。號召每個貧下中農要把自己的思想、命運甚至是生命都同黨和國 家的利益緊緊聯絡在一起……”

劉懷榮的思緒又回到了那個政治激情燃燒的歲月——黨和國家教育剛翻身做主人的農民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一切都要以聽從黨和國家的指 揮為天職,以服從黨和國家為己任。

那時有一首歌:“我是黨的一塊磚,任黨用來任黨搬……”

以歌詞的標準衡量,劉懷榮絕對是一塊好“磚”——當年,他“官場”的職務是華陰縣(注:1990年12月改為華陰市)義合鄉義升村三生產隊隊長。1956 年初春,在鄉上參加過“建設三門峽電站幹部動員大會”回到村裡的當天,他就同村幹部們提著石灰漿桶用他那歪歪斜斜得有些難看的“手跡”到處書寫“國家利益 高於一切,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支援國家建設!”“奉獻三門峽、永遠不後悔!”等標語。

數十年後的今天,劉懷榮依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