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刀相助”的古代義士秉性自然也就顯露了出來。

他覺得,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不“鬧”不行,就“鬧”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於是,他加入了“鬧返庫”的隊伍,站進了王志義、苗福群、王福義等被人視為“刁民”的行列。站在這個行列裡,劉懷榮頓生幾分“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壯和為民爭利的豪氣。他知道,這個行列裡的人,無論是怯懦的還是勇敢的,魯莽的還是工於心計的,輕率的還是深思熟慮的,無論過去是“良民”還是“刁民”,無論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先進或落後,只要邁出這一步,即意味著自己已脫離了農家人恪守的“樂天知命”的舊有軌道,闖下了“犯上作亂”的彌天大禍。

然而,劉懷榮仍硬著頭皮往下走,走進離“良民”標準越來越遠的地方,走進他無法預知福禍吉凶的暴風雨中。

劉懷榮並沒有人云亦云地胡鬧。他始終把握一個原則:作為本來就熱愛國家、熱愛政府的移民,只以返庫和種地為目的,返庫中要“鬧”得有理有節,不違法違規。他知道:這返庫“鬧”得出了“界”,或超出了國家和政府容忍退讓的底線,就會有一柄達摩克斯利劍從天而降,就會有諸如“暴亂”、“顛覆國家政權”、“破壞社會治安”之類的罪名讓你去領受牢獄之災。

儘管後來他也沒能躲過那個“破壞社會治安”的罪名,但對各次返庫失敗教訓的吸取不僅使他避開了更多的罪名,而且也為移民最後成功返庫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王志義等人的鋃鐺入獄使他明白了“鬧”的尺度和界線,對“鬧”的分寸有了更加準確的拿捏;在苗福群的屢“鬧”屢敗和屢敗屢鬧的“鬧”騰中,他學到了堅韌,也悟出了“鬥爭策略”;從王福義的失利中,他知道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在進庫前就首先派人去摸農場領導及農工對移

民的態度,搞清哪個農場可利用,哪個連隊應作為攻擊物件;不久後的“清明祭祖返里”行動失敗後,他和王福義等人都有了“硬弄不行,得邊返庫邊上告,把問題反映到上邊”的醒悟……

有了豐富經驗的“劉司令”以布衣百姓少有的睿智在既要“鬧”返庫又不違法違規之間尋找著平衡。他說:返庫的事不“鬧”則罷,“鬧”就要鬧得有理,“鬧”得成功,至少,“鬧”返庫不要授人以柄,鬧得自己不能脫身,鬧得入獄坐牢……

在這樣的原則下,1982年返庫前,劉懷榮首先開了一個大會,讓移民瞭解自己設計的返庫“藍圖”。這個會是1981年11月的一天在稼店鄉司家村開的。

會場佈置得很氣派很有聲勢,四面的牆上、樹上都插滿了紅旗,紅紅綠綠的標語口號從村裡貼到了鄉上。

會場上,“移民返庫動員大會”的會標和兩邊“返庫有理,種地有權,徹底解決,只有返遷”的口號遒勁有力,很有氣勢。

會議規模很大,一萬多與會者把村裡的打麥場擠得滿滿的,周圍的空地裡也全是人。參會者很廣泛:華陰八個鄉的移民來了,渭北五縣(蒲城、富平、澄城、合陽、白水)的移民代表也來了,稼店鄉政府的幹部也來了——他們是得知訊息後準備來攪局的,但一看會場周圍站滿了手持棍棒,隨時準備與人惡鬥的年輕人,幹部們只好放棄興師問罪的打算,站在場外暗暗監視會議動向。為會議擔任警戒的年輕人挑釁道:“鄉領導,該幹嘛就幹嘛去吧,用不著你們站崗放哨了!”

“放心吧!誰敢搗亂,我們一定把他揍得屁滾尿流!”

“回去吧,我們可沒給你們安排吃喝……”

“今天人多,你們的安全有什麼閃失可沒有人負責。”

在會場警戒者的威脅和驅趕下,鄉幹部們氣憤而又無可奈何,只好悻悻而去。

會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