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新整頓軍隊。忠武軍雖然剛剛受過不輕的傷,但其訓練隊伍還基本完整,上黨臨時政府在來歸的流寇、義軍以及流民中間選擇適合的兵源,將軍隊擴充為兩萬五千人,這支軍隊剛剛成立的第二天就收到金兵來犯的訊息,曹廣弼打聽到來犯的不是宗翰的主力,而是一群主要由燕人、契丹組成的雜牌軍隊,人數又只有兩萬人不到,由降將董才率領,便決定禦敵於境外,與王彥各領一萬人出擊,大敗金兵於武鄉附近。這一仗為忠武軍打出了名氣,更打出了士氣。
在這個中央政府陷入空白的時刻,兩河上下不知有多少支像忠武軍這樣的抗金軍旅,但它們中卻沒有一支擁有像忠武軍這樣完整的軍政系統和這樣明確的思想路線,更沒有忠武軍這樣擁有強大的後勤支援,所以從一開始忠武軍便從各個抗金勢力中脫穎而出,為天下所矚目。
宗澤聞曹廣弼得勝派人來賀,又約他領兵南下會師,收復汴梁。宗澤的使者才到上黨,便傳張邦昌已奉已廢元佑皇后垂簾聽政,康王趙構又命各路軍馬不得擅入京師,所以會師之事只好作罷。同日,北邊戰報傳來:駐守太原的金軍大將銀術可又引步騎萬人南下,曹廣弼大驚,趕緊領兵北上與銀術可週旋。
這時金軍在太原有銀術可,在河中有完顏希尹,東邊的磁州、相州都有金軍兵馬,真定更是東路軍南下的大本營,宗弼的遊騎又竄行於河北平原肆無忌憚,這些人個個都是不好惹的宿將,手底下的兵馬也十分雄強。曹廣弼所部雖然有兩三萬人,但其中能和金兵主力隊伍硬撼的也不過四五千人,而這四五千人也還不能和遼口漢部的精銳部隊相比擬,之前阻截宗翰、宗望,靠的是出奇制勝。這時面對面打攻防戰,曹廣手下兩萬人對上銀術可的一萬步騎也打得十分辛苦,最終還多虧了王彥熟悉地形,依託上黨四周險要的地勢才勉強抵擋得住。
虞琪在上黨連檄文向四方求援,但太行山兩側義軍雖然不少但大多數是烏合之眾,無力來援,隆德府東南雖然也有些大宋的守軍,但都沒有出境作戰的膽魄和實力,所以忠武軍在上黨紮下根後雖然比之前在太行山遊蕩情況有所改善,但依然面臨著三面受敵的嚴峻形勢。( )
第二二三章 義軍西渡(上)
汴梁在病急亂投醫之時,曾下過一道未經深思熟慮的詔令給王師中,許他便宜行事,代樞密與漢部商議援軍將領事宜。由於當時情況混亂,出城的使者在半路為兵亂所阻,迂迴繞道,直到一六七八年閏十一月底才到達登州。
王師中拿到詔令後請示楊應麒,楊應麒得到這個訊息時,汴梁陷落的噩耗也跟著傳來了。
這時候虞琪雖然回去,但宋廷又6續派了好些文武官吏前來,而胡寅也還沒有回去。這些滯留在津門的大宋臣子聽說汴梁陷落、宋帝投降無不放聲大哭。胡寅帶頭給楊應麒上書,請他念宋漢同文同種之誼出兵相救。
楊應麒接到奏表後便召集還留在津門的宋臣,未等胡寅等人開口便宣佈漢部願意出兵。胡寅等大喜,楊應麒又道:“只是出兵的方式,仍需遵循之前的約定,漢部出兵不出將,也不打漢部旗號。將來成功驅逐胡虜以後,這支軍隊仍歸漢部,如何?”
自古借兵,最怕的就是前門拒狼後門引虎,又怕友軍來援之後不聽指揮,這時漢部肯將軍隊交由大宋將領指揮,胡寅等如何不喜,說道:“漢部盛情,七將軍美意,焉敢不從!”
楊應麒又道:“但這支軍隊雖由宋將統領,但旗號也不能完全歸入宋廷的軍事樞密,我直說吧,我是怕這支兵馬被你們一借不還!”
胡寅道:“我大宋乃信義之邦,不至如此。不過七將軍有此顧慮也是應該。卻不知七將軍打算如何處理?”
楊應麒道:“我的意思是:這支軍隊便以義軍之名出戰,各位以為如何?”
宋臣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