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稱善,胡寅暗忖,也覺得應該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便也附議。

楊應麒道:“但現在汴梁已經陷落,這軍隊開赴宋廷以後,補給該如何解決?又該聽誰的節制?卻是讓我不知所從了。”

胡寅道:“汴梁雖陷,尚有兵馬大元帥在。這支軍隊入境以後,自然要聽兵馬大元帥康王的節制。至於補給……料來康王所在的州縣必有屯糧。”

“那好。事情就這麼定吧。”楊應麒道:“漢部乃是小邦,兵馬不多,援宋兵馬,只能籌出三、五萬人,先期部隊一萬人已經畢集,就等出了。其它人馬,以後會6續開到。”

胡寅心中大喜,他素聞漢部兵馬精強,不下女真精兵,來津門後打聽北國情況,知道當初守遼口時漢部在城內的正規軍隊亦不過一二萬人,如今肯借出五萬大軍,那是大過所望了,因此連連稱謝。又問將領人選。

楊應麒道:“這將領的人選,你們大宋朝廷已許了王師中與我面議。現在還未完全議妥,但事態緊急,我們不能空等下去了。我打算讓王師中暫領這一支義軍的統帥,先由王師中大人推薦的劉錡將軍領先鋒兵馬萬人開赴中原與兵馬大元帥會師,後續部隊等康王佈置妥當、誓師北進後便6續進兵,各位以為如何?”

這時宋廷滯留在津門的使節團體裡面,也就劉錡最有領兵資格,所以此議一出,眾人都覺可行。

楊應麒道:“大軍集結,三日後便可出。不過……”

胡寅等怕有變卦,趕緊問還有何事。

楊應麒道:“我們漢部給大宋出人出錢出力,大宋怎麼的也得給我們一些回報吧?”

胡寅等心頭一凜,都忖道:“果然來了!”漢部願意借兵背後肯定有條件,這事他們早想到了。胡寅道:“七將軍需要大宋為漢部做些什麼麼?胡寅等雖無權答應,但亦可代為傳達。”

楊應麒笑道:“這件事情不用請示,你們自己也答應得!再說如今汴梁已經陷落,你們向誰請示去?”接著便說出他的要求來:“這次我們漢部為了援助大宋,不知抽出了多少官員來應付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的官員有些不夠用了。因此我想向大宋借諸位一借,請你們幫我們漢部處理一些我們忙不過來的政務。”

胡寅等最怕的就是漢部要求割地,誰知道竟然是這樣一個要求,一時都感愕然。

楊應麒問:“怎麼?有難處麼?”

胡寅道:“不知七將軍要我們幹什麼?我們對漢部的政務並不熟悉,恐怕會壞了漢部的大事。”

楊應麒道:“我想辛苦一下諸位,深入到漢部各個地區巡查探訪。這事只要秉持公心便可。再說,只要地方走得多了,漢部的政務慢慢的就會熟悉起來的。”

胡寅和幾個同僚商議了一會,覺得這也是瞭解漢部的好機會,勝過枯守津門無所事事,便都答應了。

大宋使臣走了以後,陳正匯問楊應麒道:“我們漢部的人手缺麼?”

“不缺。”楊應麒笑道:“我只是要他們四處走走,不要悶在津門整天來找我們的麻煩。”

陳正匯輕笑道:“恐怕不止吧,我看七將軍是認為這些人都是人才,因此就像當初對我一樣‘不懷好意’!”

楊應麒笑道:“你怎麼說都好!”

陳正匯又問:“可我們有五萬兵馬援助大宋麼?”

楊應麒道:“這五萬兵馬並不是像遼口那樣的精銳。我是打算在滄州、登州就地募兵,略加訓練後就交給劉錡弄去。咱們給他兵馬錢糧,至於仗打成什麼樣子,咱們就在一邊看著吧。”

陳正匯又道:“可第一期先鋒兵馬,咱們也只准備了六千人啊,哪裡有一萬?”楊應麒準備給劉錡帶領的六千兵馬,就是上次演習時劉錡率領的塘沽新兵。這事楊應麒已和劉錡打過招呼,劉錡